踢一下腿、咳嗽一声、坐下的时候用力猛点……就骨折了? 这都是因为骨质疏松。女性相对少动、怕晒,更易出现骨质疏松。
啥时易患骨质疏松?——怀孕期、哺乳期、更年期
骨质疏松为何“偏爱”女性?专家说,从青春期到中老年期,女性要经历怀孕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生理周期,而这些生理周期与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比如,20~30岁为人体储钙的黄金时期,而此时大多数女性正处于怀孕、哺乳状态,如果没有充足的钙质补充,满足宝宝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就会动用到母体骨骼内的钙质,进而影响骨质密度;另外,女性更年期(即绝经期)时,随着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从而会影响到骨质的重吸收,致使骨质变脆,所以在绝经前后的10年也最易发生骨质疏松。
除此之外,女性的骨质总量及密度比男性小,女性相对好静、缺少运动、怕晒黑、怕肥胖等生活习惯,也会令女性钙摄入不足,为出现骨质疏松埋下隐患。
有调查显示,女性从36岁之后,骨骼中的钙质开始逐渐丢失,绝经前妇女骨骼中的钙质每年以1%的速度递减,绝经后,尤其是绝经后前5年,骨骼中的钙质丢失达10%左右。而骨骼中钙质丢失的直接后果是骨质疏松,骨组织萎缩。调查显示,30%的中国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几乎每三个女性中就有一个人患有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有啥后果?——腰背疼、腿抽筋、易骨折
受访专家表示,如果女性孕期不补钙,发生轻度缺钙时,就会调动母体骨骼中的钙盐,来保持血钙的正常浓度;但如果钙流失得很严重,孕期的女性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比如小腿抽筋、手脚抽搐等,还会因身体钙含量低而诱发高血压,甚至因为骨质疏松引起骨软化症。而女性更年期前后,随着骨骼中钙质的丢失,除了频繁抽筋外,牙槽骨也会出现疏松和萎缩。
另外,一旦患上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腰背疼痛。表现为,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着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疼痛出现后,由于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就容易因压缩出现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弱,骨折的风险增加,尤其是腰椎、髋部和腕部的骨折。有的老人站立的时间长一点、坐下的力量大一点,甚至踢一下腿、咳嗽一声,就会造成骨折或者脊椎压缩性骨折。
专家提醒说,一旦出现腰背部疼痛、四肢酸困等症状,就需要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看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绝经女性至少需要半年去医院检查一次。
骨质疏松怎么防?——喝牛奶、晒太阳、做运动
想预防骨质疏松症,最有效的方法是确保吸收足够的钙质,多晒太阳,以及进行适量运动,刺激骨骼新陈代谢,减慢骨质流失。
一般来讲,女性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的钙,怀孕时每天需要1000~1200毫克的钙,哺乳期和更年期每天则为1300~1500毫克的钙。一斤牛奶中含有500毫克的钙,补钙最好的方法就是喝纯牛奶。
专家建议,孕早期时,最好每天喝半斤奶;孕中期时,一天喝一斤奶,比如早餐喝半斤,白天加餐时喝半斤,或者睡前一小时喝,这样能更好地帮助钙的吸收,也可以防止孕妇后半夜饥饿;更年期的女性,尤其是老人,可根据个人体质,每天喝半斤或一斤牛奶,最少也要喝半斤牛奶,补充二三百毫克的钙质。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可以喝低乳糖奶或低脂奶,其中的钙质含量与普通牛奶中的含量相等。
“不过,补钙需要低剂量、长时间、慢慢地补充,这样才安全。”专家说,补钙的安全量为每天300~500毫克,最高不能超过2000毫克,因为摄入过量的钙会干扰人体对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如铁和锌,老人补充的钙太多还会增加肾脏负担。
专家提醒说,预防骨质疏松,单纯补钙是不行的,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必须去医院检查雌激素情况,因为只有当体内激素平衡时钙才会被吸收。此外,还要增加运动,如孕期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或者多晒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才能帮助钙的吸收,更好地防治骨质疏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