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用“皮肤”克隆出的老鼠
近日,两只来自中国实验室的黑色小鼠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两只毛色发亮、眼珠乌黑,时而会在镜头前搔首弄姿的小鼠,是世界上首次以皮肤细胞克隆而来的产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分别在《细胞·干细胞》和《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首次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即iPS细胞,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证明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同样的全能性。
白鼠“妈妈”生出黑鼠“儿子”
4月20日一早,高绍荣像往常一样,在清晨五六点钟的时候就已经走进位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这天正是第四批被注射iPS细胞的孕鼠的生产日。
此前,他的小组一共培育出387个由iPS细胞诱导的胚胎,并将它们植入母鼠体内。“这是一个效率极低的实验。”高绍荣这样形容。因为在几百个胚胎中大部分流产,或者被母体吸收了。
在高绍荣和周琪发布研究成果之前,没有实验室成功获得过由iPS细胞而来的小鼠。高绍荣和他的学生康岚,经过19个月的实验才首次成功获取了iPS细胞。此后,康岚将用黑鼠体细胞诱导出的iPS细胞注入白鼠的原始胚胎,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一个白鼠“妈妈”,却生出了黑鼠“儿子”。这时,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借用白鼠子宫的新生儿,很可能是体细胞主人——黑鼠的克隆品。
于是,小组决定验证iPS细胞是否具有同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实验皆告失败,直到第四批孕鼠走上手术台。高绍荣带着他的学生们,再一次从实验室里来到鼠房,挑了几只看似有“怀孕迹象”的母鼠,重新主刀。没有,没有,还是没有。直到这一只现在已经长大成“鼠”的小家伙出现在孕鼠的子宫里。
为什么你们能做出来
当研究小组将以这个实验为内容的论文向《细胞·干细胞》投稿时,他们迅速收到了这本权威杂志的回音。在来往的数十封邮件中,编辑对实验本身的修改意见并不多,但他们却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你们能做出来?”
高绍荣和康岚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该从何回答。国外的许多实验室“可能因为要赶论文,没有做这么多”。但如果还有其他可能,高绍荣只能归结于:“我们拿到的iPS细胞系的确非常好,他们可能没有我们这么幸运。”
像高绍荣的小组一样“幸运”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周琪小组,他们与高绍荣小组恰好在同一天发表论文,同时宣布已经用实验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随时可成“救命稻草”
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就意味着臀部的皮肤不只可以用作毁容脸部的植皮整形,我们周身上下、千千万万极易被取得的细胞,随时都可能成为“救命的稻草”。
在广东、广西地区,一种极其恐怖的血液疾病,由于几乎没有治愈方法,当地人往往只能用“小孩儿养不大”来形容这种病。这种与生俱来的疾病使人体内的红细胞没办法携氧,患儿从出生开始就要连续输血,但即便是这样,大部分得病的孩子甚至无法活到小学毕业。这往往被称为β地中海贫血症。
高绍荣在8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专门论述了iPS细胞在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症中可能产生的效果。一个来自广西的两岁小孩,成了这项实验最早的活体捐献者,而这个孩子现在只能依靠输血来维系生命。技术人员将孩子的一小块皮肤,培养、冻存,带回北京,最后诱导成iPS细胞。通过定向打靶把基因突变或缺失修复,再将这个干细胞系做体外诱导,就有可能把它诱导成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组细胞。之后再把造血组细胞重新移植到病人体内,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恐怖的疾病就可以被治愈。而这种细胞移植的最好之处就在于,病人无需担心免疫排异的问题。
高绍荣一直关注着这方面的进展。当他发现前新闻联播主播罗京和篮球运动员王磆,都是因为骨髓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离开人世时,他遗憾地说:“如果用他们本身的体细胞来移植,就不会产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