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胡集镇不断加大发展农民党员工作力度,强基解难、广育严管,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发展对象多元化。发展农民党员坚持“三个倾斜”。即向村委会干部倾斜,尤其是村委会女干部;向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农村青年倾斜;向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倾斜。2011年新发展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0%以上,35岁以下的占60%,女性占36%以上。
培养目标明确化。年初,镇党委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心内容,量化到村,细化到人,对77个行政村明确规定各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其中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每年培养至少1-2名入党积极分子,1000-3000人的行政村,每年至少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对2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镇党委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诫勉谈话,并由镇组织办对该村党员发展工作进行调查,最后形成整治方案,并督促执行。
培训措施多样化。每季度举办一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党务工作专题辅导班,由包管区两委班子成员和管区总支书记授课,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每季度末,发展对象向各村党支部写出思想汇报,由入党介绍人认真填写《培养考察写实纪实薄》;建立管区各村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培养教育工作情况,共同分析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使发展农民党员工作形成了镇党委牵头抓、管区总支和村支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程序制度刚性化。从制度入手,严把党员“入口关”,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党员发展走规范化轨道。不断完善各项新机制,包括党员发展三公示制度、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重视对入党培养对象的推优机制,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确定年度重点培养对象,党支部根据推荐情况进行考核,确定年度重点培养对象,从工作机制上保证新发展农民党员的群众基础。(张杨)
张清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