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饭过后,在羊山镇“羊山古镇”的文化广场上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声、悠扬的戏曲声的传来。几十位农村妇女穿红披绿,欢快地敲打着各式各样的乐器,数十名戏迷爱好者被演唱者高亢嘹亮的唱腔,一板一眼的身形带入戏境,有的合着戏曲节拍忍不住哼唱着,还有的顺着器乐节拍蹦蹦跳跳……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戏迷演唱台上,两位大娘一唱一和的表演诙谐活泼,引起了围观戏迷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戏迷们在排队等候,你先唱罢,你唱完我再登场,大家都跃跃欲试,准备一展歌喉,过一把戏迷瘾,圆一把登台梦。东四村老戏迷郭秀荣回忆道,在没有组建“庄户艺术团”前,他一直是自己在家里自娱自乐,缺少“知己”交流,没有趣味。有了“庄户艺术团”,大家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相互评头论足,提出意见建议,演艺水平逐步提高,氛围也越来越浓了。眼下在该镇像这样由“草根子艺人”自发组建起的“庄户艺术团”有40余个,参与人数在2000人左右,主要以蒜乡秧歌、古镇腰鼓、传统戏曲为主,节奏较为欢快、动感。
在后周村农家书屋,前来借书、换书、看书的人络绎不绝,书屋里人满为患。正在教小孙子看图识字的邵翠英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儿子外出打工,不能只带孩子闲转,没事就带小孙子来看书,在这里能让孩子学点知识。”正在认真阅读《棉花夏季管理技术要点》的周光标小声告诉笔者:“现在家里没有什么要紧事,就过来看看书、报纸。”对于看书的作用,周光标也有自己的见解——农民种地依靠科学才能事半功倍,土地上要增效益,还得看书学技术。
“文化生活让俺农民越过越有精气神”,说起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63岁的刘西民感触颇深:“从前俺是一个麻将迷,成天坐在麻将桌前,结果输了钱还毁了身体。”如今的刘西民可谓判若两人,提起打麻将热情全无,心身心的热情扑在扭秧歌里,“老麻友”喊他去“支桌儿”“磊方城”,反而被他拉入了艺术团。
62岁的邵玉荣体会到了文化生活能治病的“疗效”:“从前俺患有脑血栓,经常眩晕头疼,有气无力,干啥都提不起心劲,自打加入了艺术团,每天唱唱扭扭,说说笑笑,心情好自然身体好,脑血栓再也没犯过!”如今的邵玉荣精气神大不一样,扭起秧歌来神采飞扬,身形矫健。“自打参加了村里的秧歌队,俺每天都扭扭跳跳,身体强健多了,要不我这把老骨头架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文化生活真让农民越过越有精神气”。(李士海)
王连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