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医附院骨关节科勇做先进医疗理念的先行者
(济宁日报 6月4日讯 通讯员王俊寰)时光如梭,转眼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成立接近一年了,还记得2007年6月18日那天,济医附院以一个十几分钟简短的揭牌仪式,和前一天由美籍华人张中南教授所做的题为“医院人性化服务与现代化管理”的讲座为标志,掀开了骨关节科作为一个崭新的医疗科室面向社会服务的新篇章。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在那次采访中,他们给出的全新的医疗理念和一组数字让我深感震惊,比如,在技术上,该科提出以引进推广新技术和微创技术的应用为龙头,带动当地关节外科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护理上,推行整体护理理念,取消住院病人陪护制度,在全省医疗行业率先将住院患者的生活护理纳入日常的医疗护理之中,给予患者专业化、人性化的关爱;在医疗质量管理上,该科确立一系列挑战性目标,即三年内实现手术感染率为零,重大并发症为零,手术成功率99%以上,药占比控制在8%以下(目前国内医院药占比平均在50%左右)等等。但是对于这些看似超乎现实的举措和目标能否变成现实,引起人们不少的议论,为此,该科负责人自信地回答:建立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之上,就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当时我想,无论你对他们的承诺是怀疑还是喝彩,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时间给出真实可信的答案。

张中南教授(右二)在手术中
时隔一年再访济医附院骨关节科,我们了解到已有500多例患者在这里接受手术治疗获得痊愈,而所有在这里出院的患者都欣然留下了他们的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从那一串长长的名单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患者对这里深深的信任和依恋,他们中很多人以发自内心的感激,热情地为那些向他们咨询的患者介绍自己在该科的亲身感受,出院患者高度满意的治疗效果和极好的口碑传播成为该科病房入住率一直保持80%以上的重要来源。看来,济医附院骨关节科这支出墙的红杏正在得到广大患者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对接国际先进技术带动当地关节外科治疗水平
济医附院聘请美籍华人张中南教授为该院院长顾问,并担任骨关节科名誉主任,以保证该科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步跟踪和对接。张中南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关节镜协会会员,国际膝关节学会会员,国际运动医学学会会员,唯一获国际理查德·欧·考那奖的亚洲医学专家。在张中南教授的带领指导下,以科主任张元民、副主任赵晓伟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医学硕士为技术骨干,济医附院骨关节科迅速开展了关节置换和关节镜等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两大技术上的突破带动该科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他们独立开展了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肩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跖趾关节置换等四肢及小关节置换手术,关节镜微创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游离体、关节内骨折及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修复重建等各种关节创伤的治疗手术,手术已逾500余例,实现手术感染率为零、重大并发症为零,技术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治疗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让当地广大的骨关节疾病患者充分享受到现代化的医疗科技成果,重新拥有健全灵活的四肢。

张元民主任(右一)为病人进行关节镜手术
膝关节置换是所有关节置换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济医附院骨关节科目前是鲁西南地区开展此项手术数量最多和成功率最高的地方,在他们已经开展的50多例关节置换手术中,膝关节置换手术完成10余例,髋关节置换30多例,股骨头置换13例,成功率均达到100%。关节置换算是大手术了,可是在这里,病人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站立,7到10天能扔掉拐杖行走,第20天左右能上下楼梯,3个月至半年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许多入院时的“O形腿”、“X形腿”骨关节病人出院时都是站直了腿自己走出病区的,那些被骨关节病折磨多年的病人一身轻松地从这里走出去时,有的甚至喜极而泣。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在现代化微创手术面前已经变成了老皇历,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半月板儿损伤,不愿意按传统的接骨方法进行治疗,便慕名来到附院骨关节科,这里的大夫为他进行了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开始下地进行康复训练,第四天就自己走着出院了。
在鲁西南率先成熟运用关节镜开展微创手术治疗关节周围骨折,是该科的另一个技术亮点。科主任张元民钻研利用关节镜开展微创手术多年,成功实施关节镜手术近500例,算得上是鲁西南地区这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介绍说:“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是每个需要手术的病人的梦想,微创外科使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偶然完成第一例LC并没有想到它标志着新的医学里程碑的诞生。微创手术更注重病人的心理、社会、生理(疼痛)、精神风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康复,最大程度体贴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过去的骨折手术,由于切口大,骨折附着的软组织被广泛剥离,破坏了骨的血供,易导致感染和骨不愈合。运用关节镜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手术是对传统治疗手段的一种革命。由于该术式未显露骨折处,保护了骨折块的营养,具有创伤小、康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是关节周围骨折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关节镜(Arthroscopy)是骨科一种先进的检查和手术设备,用于关节内疾病的观察,诊断和治疗,做关节镜检查时,只需要在皮肤上做2~3个0.5cm长的小切口,插入一个像铅笔粗细的检视镜,联接上微型摄像镜头,照明放大系统和显示器,就可进行关节内病变的观察。关节镜手术器械直径小到仅有1.7~4.0mm,插入关节腔后,关节镜外科医师根据电视图像对关节内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关节镜可以发现X光片难以显示的部位,发现某些切开手术难以观察到的病变,完成一般手术器械难以处理的手术。关节镜系统适用范围很广,髋、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甚至指关节都可以做关节镜手术。目前该科已完成了170多例关节镜下膝关节微创手术、踝关节镜及髋关节镜手术等,成功率99%以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满意效果。
“安全、微创、无痛”关节外科治疗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安全、微创、无痛”是济医附院骨关节科进行治疗的原则和特色,也是他们“以病人为中心”理念在治疗上的具体体现。

骨关节科护士为患者洗脚,如同家人一般温馨自然

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第一次下地站立,康复师要用手垫在病人的脚下感觉患肢的承重情况

骨关节科护士为病人剪指甲
张朋香女士是位健谈开朗的大妈,记者在采访时恰巧遇到了她,看她风风火火走来的样子,我们没有想到她竟然是一位在这里痊愈出院的双膝关节置换的康复者。科里的大夫和护士都认得她,纷纷给她打招呼,护士长见到她更是大吃一惊,“哎呀,张大妈你怎么来啦?”张大妈有些激动地走上前拉着护士长的手说,“老伴在楼上住院呢,我这会儿抽空来看看,真想你们啊!快看看我这腿走得多好了呀,”68岁的张大妈是二十多年关节炎患者,关节增生逐年加重,2005年双膝弯曲疼痛得不能走路了,孝顺的儿子就带她到北京的积水潭医院、广安门医院都去看过,专家们做出了同样的结论,必须做双膝关节置换手术才有可能恢复行走。张大妈说,“北京的大专家们没能说动我,主要是我心里没底,只怕手术不成功,还不如原来瘸着走呢。去年表妹帮我打听到济医附院也能做这个手术了,并且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在这里做过同样手术康复出院的患者,通过和他们的交流,看到他们恢复自如的效果,我也增强了信心,终于下决心做了手术。”我们问她手术痛苦吗?现在腿还疼不疼?张大妈连连摆手,“是张元民主任给我做的手术,还真没觉得有多疼,手术后24小时出监护室前就在医生和护士的鼓励帮助下试着下地站立了一次,第四天开始扶着助行器在康复师的指导下练习走路,半个月就出院了。你们看我的腿现在一点儿也不弯了,走路很自如,这里的技术真不错,大夫、护士对病人的照顾也真是太好了!”
张大妈只是500多位痊愈患者中的一个代表,她的特别满意并没有丝毫夸张,开业不足一年的济医附院骨关节科治疗效果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确算得上是个奇迹。张中南教授说,骨关节科特有的一套严格、科学、规范的治疗和护理流程使他们实现了以国内一流的技术创造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治疗效果。
该科的医疗程序严格地按照国际水准来操作。术前的检查和讨论,手术方案的决定和手术步骤的制订,术前术后的护理和功能训练等每一个环节都十分严谨规范,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可谓丝丝入扣。
术前讨论是一个十分科学而严谨的过程。对于病人采用哪种手术,相关人员必须做出充分的论证,不能有一点含糊之处,不容有一丝闪失。按国内病人手术常例,麻醉师通常是在病人手术前一天才得到通知,才知道为哪一个病人手术,他们也只能在短时间内评估病人的情况。而在骨关节科,麻醉师的工作贯穿在病人住院始终,充分了解病人情况。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病人身体的各方面状况,随时发现病人体征的变化,将病人调整到最好状态时接受手术;同时也是为了让病人信赖医生,增强手术的信心,从而心情放松地进行手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手术后,麻醉师一有闲暇就会出现在病房里,他们在询问病人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到一些细微的病情变化,以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他们对细节十分重视,在管理者看来,细节决定着手术的成败。例如,手术过程中,从消毒到铺巾,到手术刀进入方式、软组织剥离程度、电刀使用的范围、关节的冲洗、伤口各个层次的缝合、每一针从哪一个层次进入以及其厚度等都有严格规范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保证病人手术成功的关键,容不得丝毫马虎。
该科对医护人员有一个硬性规定:凡是手术病人表情痛苦、体温超过38.5度、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尿量少于30毫升/小时、血色素低于8克/升、或血压不平稳、心电图S-T段发生变化,具体负责的医生都不得离开病人。特别是术后病人,如果出现疼痛,值班医生必须在15分钟内给予解决。护士要在病人按响呼叫器后30秒钟之内出现在病人面前。
科学、规范也是该科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准则。病人关节置换手术后,他们采取术后24小时监护制——病人在术后恢复室这24小时内,始终有一位护士守候在患者身边,每一个小时帮病人做10次踝关节活动,每一小时督促、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10次,每一小时记录一次引流量和尿量。同时,她们密切观察病人身上的引流管、尿管、氧气管、静脉输液管、镇痛泵的状况,遇到情况随时报告、随时处理。
关节病人50%的治疗效果是由康复训练来完成的,因此康复训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护理环节。该科配备了专业康复师,训练的科学化、定量化、步骤化,训练过程中的督促、指导,每一步都是严格的,严谨、科学、规范的医疗程序和护理流程大大加快了手术病人的康复进程,大大减少了感染的危险。所有术后病人只需用3天抗生素,因而手术病人所用药品比例由28%逐步下降至不到全部费用的6.5%,低用药将护士从繁重的打针输液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病人、观察病情,创造了术后零感染、零并发症的奇迹。病人满意度和医疗安全大大提高。
人性化护理是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也是传统美德的回归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在“以病人为中心”医疗理念指导下引入的人性化护理的基本宗旨。在这一命题下,医院护理工作包括为病人打针、吃药、拆线、换药及其他病情监护工作,还应该包括为那些因病情而不能自理的患者喂药喂饭、梳头穿衣、洗脸洗脚擦洗身体、甚至端屎端尿……这是张中南教授在济医附院骨关节科成立前那场专题报告会的开场白,他说,我从国外来,国外医院的护理工作是这样做的,那里的护士没有怨言,我还亲眼看见国际著名骨科专家在为病人做完检查后蹲下去为他们穿上鞋,系好鞋带,非常自然。这一点,我们国内的医院都没有做到,我们的医生、护士大概觉得那样做是很丢人、难为情的事情,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是我们古人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病人是需要特别呵护的弱势人群,我们要大声呼吁与国际人性化的护理理念接轨,但这不是舶来品,其实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回归。为此,张中南教授放弃国外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积极到国内寻求合作办医,先后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和上海航空医院合作开办了国际骨关节病中心,致力于引进国际先进的骨关节外科治疗技术,同时极力推行人性化护理理念。原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曾在视察江苏省人民医院后对其国际骨关节病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附院领导的支持下,张中南教授在全院范围内通过业务考试和面试选拔了15名护理人员,组成骨关节科的护理团队,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团队,她们要去做一个医务工作者出于对病人生命的关爱应该去做而却很少有人做到的事情;她们要以更专业更细致更有爱心的护理去圆患者们过去根本不敢奢望的一个“梦”。
在经过半年至三个月不等的专门培训后她们迎来了骨关节科的首批病人。“您好,欢迎到济医附院骨关节科来接受治疗。”
“您是病人家属吗?病人住院期间一切日常生活护理均由我们护理人员来做,您可以随时探望,但什么也不需要做,请予以配合。”
“您身体不便,今天由我来为你洗脸、穿衣、擦身……”
“您今天情绪不高,哪里有不舒服吗?或者是想家了吧,需要我们通知家属来探望吗?”
在这里,护士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患者建立紧密联系,从第一句话、第一个问题、第一次输液穿刺、第一次用药、第一晚睡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谊,使病人时时感觉到医护人员在关心他;她们注意“每一个护理过程”,从方方面面体现出对每一位病人的个性化服务。根据病情在不影响病人吃饭和休息的时候进行各项护理工作;在病人想休息的时候,能有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当病人孤独需要亲人陪伴时,能及时得到满足;晨间护理时,为病人梳梳头、洗洗脸;病人输完液,为其按压针眼;在为病人进行有暴露隐私部位的治疗和护理时,为其用屏风遮挡和解释;病人情绪不好时,主动关心,找到症结,进行心理护理;护士主动巡视病房及时处理病人临时出现的情况,时时处处以病人的需要为导向……
在这里,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张中南教授把行医和做人看成是完整的一体,他从要求医生搀扶行动不便的病人走路,为病人穿鞋子、系裤带等一些微小琐碎之事开始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在病房里,医生一有空就会来和病人进行充分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护士们更是把病房当作她们的工作场所,就连麻醉医师也从病人一入院就开始跟踪病人。因为只有了解,才能配合;只有把握好病人的各方面因素,才能做好周密、严谨的安排,才能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该科开全省医院之先河,真正把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实行病区无陪制度落到实处,将所有的病人家属从紧张忙碌、疲于奔命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病人拍片子等检查以及各种检查报告的取拿都由专人来帮助完成,无需家属到处去找、到处去跑,家属把病人送来后什么都可以不管了。
“从洗头、洗脸、剪指甲到擦身,她们什么都帮我们做,而且个个柔声细语,自己儿女也做不到这一点啊!”病人常常感慨不已。关节置换手术后需要卧床,有的患者会出现大便干结,富有经验的护士们先给他们喂食蜂蜜来通便,如果还不行,护士们还会用手帮助他们把大便抠出来,病人和家属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