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属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
“毫无疑问,通过足球实现企业赢利才是房地产公司介入足球真正的动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认为,足球关注度高、具有爆炸性传播特征,这和房产公司为了炒作房子、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的营销模式十分吻合,所以房地产企业愿意借助足球来搞营销。“这从根本上还是一种投机心理,其长期效应如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房地产业暴利成为代表委员抨击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曾经估算,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商赚取的利润高达1万多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指出:“国际上房地产业的利润率一般在5%上下,我国工业品制造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在这个范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在30%以上,完全是暴利行业。”
制造繁华,还是加剧泡沫?
“房地产足球”的强势存在,对中国足球到底是福音还是警钟?将促进中国职业足球市场的繁荣,还是会加剧原本已经足够多的泡沫?
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真心投资足球,英雄不问出处。北京理工大学男足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他说,中国足球需求更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支持。
不过,批评者则指出,房地产企业重金投资足球有三大弊端值得警惕:动机不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达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产本身是一个泡沫巨大的行业,其泡沫效应可能会转移到足球领域;不熟悉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缺乏职业意识和规范,缺乏专业人才。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资方应该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助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仅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运行成本,加剧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距”,会让其他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房地产企业搞足球和体育不是好事”,长期从事体育产业和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表示,一是足球不是房地产企业的擅长行业,二是明明知道不挣钱,为什么要搞?这背后的真实动机、能否稳定持续投入都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对中国职业足球构建一个良性的回报盈利机制是不利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从职业联赛发展规律来看,一个职业联赛要保持健康发展,可以亏损,但俱乐部必须从市场上挣到70%的钱,如果长期低于这个标准,俱乐部一定会出问题。目前,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万元,而赢利能力又十分底下,相比之下泡沫过多,长期来看存在风险。一些俱乐部出现假球、赌球,便与财政状况不佳有很大关系,只能靠卖分来生存。因此,提高经营能力是中国足球俱乐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刘清早等专家表示,中国足球已经探底,中国职业足球要想完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先锋军”的历史使命,必须借鉴欧美足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体育产业和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出发,不断完善职业俱乐部准入、足球管理体制、职业联赛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挤压泡沫和虚火,提高自我造血功能,使职业足球逐步向着理性、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