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元买断俱乐部股权、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
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
———中甲球队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放眼中国足坛,以恒大、建业、陕西、绿城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已经成为一道炫目的风景。
自去年底以来,随着司法机关在足坛掀起反腐风暴,多家俱乐部的假赌黑丑闻昭然天下,南勇、杨一民、张建强等足坛权贵黯然落马,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不但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华景象,背后的推手正是众多房地产企业。
多数俱乐部有房地产企业背景
恒大集团曾因独家赞助广州世乒赛而被体育界知晓。2009年,恒大集团一涉足职业体育便出手不凡,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苏红、杨昊、冯坤等人组成的女排“豪华之师”而声名鹊起,“恒大”品牌也从此叫响中国体坛。今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相当“雷人”。
逆势而上的不只是恒大。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在本赛季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背上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明年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
另外,算上青岛中能、南昌衡源等俱乐部,投资方有着房地产企业背景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上,即便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样的老牌国企足球俱乐部,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与房地产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据记者统计,单就中超联赛的俱乐部,不“沾”房地产的反而是凤毛麟角。
“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运转的重要力量,”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房地产商愿意出钱,这对中国足球应该是好事,但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不可低估。”
明知不赚钱,为何还“烧钱”?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在欧美不少国家作为重要产业的职业足球,在中国反而成为“烧钱”的黑洞。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背后的玄机到底何在?
“为了中国足球,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宣扬的投资足球的初衷,与以前许多国企的表态如出一辙。但没有人相信,有着逐利本性的房地产企业尽管财大气粗,但绝不会傻到去做赔本的买卖。
“取悦当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追求广告效应,”长期关注职业足球发展的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顾晨光这样概括房地产公司大举进军足球行业的目的。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肯定是赚钱的,表面上看从足球俱乐部中赚钱是不可能的,但间接效益非常大,”资深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骂,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绝对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就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