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南非记者 范晔翰
在喧嚣了1个月之后,世界杯这个全人类的游戏终于要落下帷幕。在这个游戏中,中国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一环,同样也是最值得玩味的一环。中国与世界杯,这是一个宏大的叙事逻辑。狂热的粉丝,中国制作,中国记者,都是这个游戏中的一环。
结缘32年,4年又一个轮回,中国与世界杯,每次总结,逃不走,避不开。
1978年 中国“偷来”世界杯
2010年6月,世界杯开战前夕,央视体育频道杂志《第五频道》中,著名专栏作家,中体产业比赛团体副总裁王奇撰写专栏《世界杯转播不能忘记》。
王奇在文中写道:“刘宜勤,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任节目传送科科长,后来在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地位上退休。刘宜勤告诉我:1978年6月25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接到电话,说是邓小平同志想看阿根廷世界杯决赛。但那时中央电视台并未购置第11届世界杯的报道权。聪慧绝顶的中央电视台体育转播先辈,愣是稀里糊涂地从国际卫星公共信号中接收到经大西洋和太平洋卫星转回的阿根廷世界杯信号,第一次向全国转播了世界杯三四名比赛和冠亚军决赛。
无数中国人,无论身份,都深深爱着足球。即使是大贪官文强,按照《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小时也是与世界杯为伴,他甚至还认为阿根廷与德国队的比赛是假球。
中国制作 光辉背后的担心
作家郑渊洁在文章中写道:“球是中国制作,球衣是中国制作,球网是中国制作,呜呜祖拉是中国制作……只有球员不是中国制作。南非世界杯是中国的天下。”
南非世界杯上饱受非议的“呜呜祖拉”售价约合国民币17~53元,但国内厂商的出厂价格却不到5元。
媒体的报道中,更多的人在为中国制作在世界杯上的“光辉”表现感到悲伤,更多的代工企业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成本压力,还有生逝世存亡的关卡。
《数字商业时代》说,2005年到2009年中国工人数量一直略微超过职位数,而这个情况在2010年呈现逆转,现在工作机会多过工人总数。中国的人口趋势正在产生变更,未来20多年,中国15~24岁的人口将减少三分之一,而中国的许多工作最依附的正是这一年纪段的工人。招不到人,中国代工企业的优势正在丧失。
中国记者 旅游团? 购物团?
世界杯赛场上,与中国有关的竞技元素实际上已经消散殆尽。
在南非采访期间,很多人会问记者来自韩国还是日本?当得知我是中国来客时,“中国没出线,你们来干什么?”这个问题就会被提及。
开赛初期的记者被抢,引发了中国记者对南非治安的大讨论,之后,是南非的风景名胜旅游领导。比如说江苏某晚报在采访时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房利时,即将卸任的总领事看起来心情很好,通过记者向大家推荐到南非必定要做的四件事情:喝红酒、吃鲍鱼、看好望角,买钻石。“如果这四点做不到,那就白来了。”
到了这几天,世界杯邻近尾声,世界杯的报道力度也削弱了很多——记者变成旅游团。某女记者掏出3万美元,买下5颗一克拉的钻石。中国记者约堡扫货,买空商场。
中国球迷 要看球得有钱
今年的世界杯,没有中国队的影子,加上南非路途遥远,现场看球的中国球迷并不算多。大陆官方授权的售票机构大概卖出了一千四百套的含票旅游打包打算。
中体产业比赛团体是本次世界杯中国大陆地区普通票的独家代理,副总裁王奇告诉记者,他们先是提前预订了一千张票,从小组赛到最后的决赛都有,后来朝鲜又把国际足联分给他们的一千张小组赛门票转让给了中体产业,两种票都才卖出了一半左右。
上一届德国世界杯则卖出两千张以上。2002年韩日世界杯更不用说,中国出线了,又离得近,他们“有多少卖多少”,最后卖了两万多张。
当然,在南非采访期间,记者也见到了不少来自国内的球迷。很多都是企业的老总,他们也许并不是真正的球迷,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去决赛或者半决赛现场,往往是身份的象征。一位老板花费10000兰特(约合9000元国民币),去看一场西班牙与德国的半决赛,至于决赛门票,你要是想买的话,没有2000美元,非诚勿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