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天 贺炜的声音厚而沉,就像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河里,“砰”的一声,就沉入了河底。听贺炜的声音,感到是腹腔里汹涌出来的。
段暄的声音脆而快,就像一块小石片在河面上打着水漂,发出“啪啪”的声响,快速地在河面跳跃。听段暄的声音,感到是从喉咙口蹦出来的。
刘建宏的声音介乎贺段之间。但就特点而言,更靠近一点段暄。
脆而快,像是央视讲解员的传统。宋世雄这样,孙正平也是这样。
就像人的指纹一样,人的声音也没完整雷同的。天生的东西,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全凭各自的爱好,就像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那样。
有的人爱好李谷一,有的人爱好关牧村。无可厚非。自然,我更爱好一点贺炜的声音。
其实,我更爱好张斌的声音,浑厚、沉稳、从容。可是,他当了领导,很少说球。似乎以前也不怎么说球。这是蛮惋惜的。
提一提张斌,是为了与上面三位做个比较。声音的特质是天生的,声音的特点是后天可以训练的。
不知道贺炜是怎么想的。建议他根据自己的声音特质,朝浑厚、沉稳、从容这个方向靠,使特点更突出。
段刘两位,尤其是刘,是老资格的讲解了,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有些朋友,譬如老聂(卫平),对三位讲解员,有些不屑,这也正常。央视讲解面对着数以亿计的球迷,就算是赵忠祥,也总有人说不是的。
在我看来,南非世界杯的这三位讲解,都还是可以的。倘若试着打分的话,我是会给他们打80分左右的。
他们都还是比较专业的,对球员背景材料的控制与应用,比较丰富,比较到位,让人看球时,有了立体感。譬如弗兰,对不少球迷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经由讲解员的背景介绍,让人顿悟“本来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
当然,足球讲解并不是产品介绍书,而是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需要发明。在这方面,三位讲解员也做得不错。譬如刘建宏“进啦……”,譬如贺炜的一段述情,似乎是给德国队,但我记不确实了。
这都很好。但是,还不够。
说到这点,就得说说三位讲解员的致命伤了。这也是央视讲解员的通病。那就是,还是有点拘束,有点刻板,有点沉重,不够放松,不够从容,不够随性,缺乏风趣感。
足球毕竟不是时政,没必要像白岩松那样,老是紧锁着眉头,做沉思状,仿佛真是“一言兴邦”似的。
大可不必。
可以想见,央视讲解,有着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规矩,要年轻人勇敢地去突破,难度很大,弄得不好还有可能丢掉饭碗。但是,有发明性的聪慧人,总是能从禁区里找到突破口的。
黄健翔喊了一句“意大利万岁”,算是出格的。但是,又怎样呢?仔细想想,其实没什么的。事后的种种说词,基本就是“夜过坟场,自己吓自己”。
放松一点,从容一点,随性一点,讲解过程中穿插一点调侃、风趣,会更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