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富激情掩埋创业梦
自去年10月底开市至今,创业板一直以神话般造富速度不断刷新着记录。截至目前,在已上市的百家创业板企业当中,共造就了324个亿万富翁,29个10亿级以上的富翁,坐拥财富共计超过1600亿元,这一数字足以买下曾经市值长期排名深市第一的万科(000002,股吧)。

- 探访北京限价房:夏利和奔驰同在王石:楼市观望低谷已过专家称中国现代化仍远逊日本黄光裕谋求邹晓春接替陈晓(图)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央企品牌(组图)[微博]丁圣元:股指期货带来什么
- 三家银行跨行取款仍免费 市民揭穿零利润谎言
- 证监会:暂停IPO属谎言 将于16日审核3公司上市
不仅如此,在目前的创业板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兄弟、父子、夫妻等家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普遍特征是一股独大,在目前已上市的百家创业板当中,超过九成的企业均属于这种一股独大的现象。若是将这些家族财富计算在内,身家超过10亿级别的富翁将高达42个,占了整个创业板的四成。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在目前上市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家族企业一股独大将社会财富敛到了个人身上,创业板就成为了家族企业的“资本乐园”。这种暴富的现象是属于社会财富的堆积,而非企业产生所得,它的低效率应该受到重视。
“在创业板成立之初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企业,在创业板开板之前很多企业根本没想过如此便利的发财之道”,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坦陈,“大多数想的还是募集资金,把企业办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但后来上了创业板之后,面对如此巨额的超募资金,许多企业、高管都不知所措,也确实有部分人没能禁受住诱惑,继而因此懈怠,本来可以创业的也没那动力了。”
资料显示,按照创业板最初的规划,本来是为具有较高成长前景的小型民营企业募集5000万元至2亿元的“点燃创业基金”。但事实上,目前已上市的百余家创业板企业共计募集金额已达到953.27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集金额近9亿元,超募资金更是占到总比例近70%,部分企业动辄便是10倍、20倍的超募量,与早前预想的情况大相径庭。
有业内人士呼吁,香港有170余家创业板公司,用了近10年时间融资300多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约为2亿元。而我们的创业板目前的超募资金足以支撑200家甚至300家创业板企业,若监管层再不能够从政策层面上予以监控,那目前的创业板只会是透支未来的前景。
“三高”的蝴蝶效应
“造富本身是一种鼓励机制,它是一种示范效应与发展方向。巨额的超募不能怪罪于发行人,若没有询价机构以及投机资本在后面的推动,创业板就不会有如此之高的市盈率,也不会造成今天这种现象。”董登新称。
数据显示,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共有171家,平均市盈率约为28.46倍;去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24家中国企业,平均市盈率也仅仅只有十余倍。反观创业板,平均市盈率约为65.57倍,这一数字虽然较早前近120倍有着大幅度的下降,但无论与国内的其他板块相比,还是与国外的创业板相比,称其“市梦率”仍不为过。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也许很多普通投资者并不知道,60倍市盈率代表的就是投资60年才能回本,这样的发行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三高”的发行,其根本是透支未来。
在询价机构和投机资本的推动下,创业板“三高”所引起的一系列蝴蝶效应逐渐开始显形,企业所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超募资金的去处。“百家创业板公司平均每家3900万股,创业板超募480亿元,平均每家就是超募4.8个亿放在银行,一年10%的收益是4800万元,5%的收益是2400万元。所以创业板的公司守着这么多钱不用干活,就是在银行存个一年定期也能提供每股两毛六分钱。有那么多钱,他们还用创业么?”刘纪鹏说。
调查发现,目前所有创业板企业均能够实现超募资金的合理运用,其使用方式无外乎还款、存银行、投机交易以及开设分店四种方式,“其实存银行、买国债这样的方式现在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因为对股东伤害较小。”董登新称,“接下来就是硬着头皮去扩张、并购,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来比较积极,其实盲目的扩张对企业并非好事,对股东是一种变相侵害。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像房地产投资这样的投机交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