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电影片商看来,两个字“够脆”,如果既能体现影片内容,观众又好记,何乐而不为。
电影《控制》的片方负责人刘亦琢告诉记者,该片最早想的名字是《控城计》,“经过与发行方、宣传方以及影院方的沟通,听到《控城计》这个名字观众可能会感觉这是一部古装片,叫《控制》的话简单、明了,体现了故事的内容,‘控制’这个词给人感觉就是有点犯罪、动作的联想。”
之前上映的《寒战》、《盲探》等电影的片方相关人士均表示,他们之前也考虑过其他片名,最后决定选用两个字,都觉得读起来“够脆”、“有气势”。
有利宣传 媒体喜欢
“二字诀”的精短片名不仅受到了香港电影片商的喜爱,也备受宣传和媒体的推崇。
电影策划人陈小姐就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电影起名多在三个字至五个字之间,超过五个字有过于绕口、不容易记等劣势。她认为,影片片名精短更有利于宣传,尤其具备网络传播优势,因为网友越来越喜欢短的东西,他们会把一些长句缩短成几个字来表达,“喜大普奔”、“累觉不爱”等新兴词语就是据此而来。
从宣传角度而言,媒体也比较喜欢这样的片名。记者和几位同行聊到此话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片名短能玩得宣传花样也多,比如之前王晶监制的电影《制服》,既可以做动词又可以做名词,至少在制作标题这个层面上,可创意的空间就比较大。
之前也有不少名字很长的热门电影,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媒体正因为不喜欢也不方便将完整片名呈现在版面上,所以会将其简写成《致青春》、《那些年》、《少年派》等,充分说明片名精短是“民意”所需。
在不少熟悉香港电影的资深影迷眼中,片名越来越短,如今频繁使用“二字诀”也是一种创意枯竭的表现。
对香港电影颇有研究的知名影评人魏君子就表示,短短几年出现了《逆战》、《心战》、《毒战》、《激战》、《寒战》、《恶战》等多部以“X战”命名的香港电影,“不得不说这就是想跟风杜琪峰的《暗战》。”
从内容上看,这些“战字辈”电影其实未必都属于同题材电影。魏君子认为,最典型的就是《恶战》,该片原名《上海滩马永贞》,“但是年轻观众对马永贞并不了解,那怎么办呢?就起名《恶战》,反正之前有部电影叫《激战》,类型有些相似。但是这个‘战’真的能代表什么吗?《激战》是拳击励志片,和《寒战》、《逆战》等类型截然不同。”
魏君子还指出,片名创意枯竭并不仅仅表现在跟风上,取不出好名字就“贪大”,让人听了以后还摸不清影片内容,“《武侠》这个片名就很大,反正就是说一个侠的故事;还有《江湖》也是这样,总之是江湖上发生的事情。”
业内提示因片而异 适度使用
尽管香港动作电影的“二字诀”有着种种优势,但业内人士认为,并不是所有动作电影都适用于两个字。此外,片名与票房固然有联系,影片的质量才是根本,其他都是噱头。
影评人魏君子在采访中坦言,精短的“二字诀”虽然让观众好记,有辨识度,但真正的好片名还是要有创造性,类似《无间道》、《纵横四海》这样的片名才是好片名,既能表现影片的故事内容,又能表达影片所要传递的精神。
《控制》片方负责人刘亦琢也强调:“最重要还是看片名和影片合不合适,比如之前我们做的《一代宗师》,就没有把它改成更短的名字。”在她看来,《一代宗师》的故事更适合四字片名,感觉四平八稳,有厚重感。
(编辑:Ya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