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中国动漫作品想要再塑光辉并产生新的跨越,应当器重文化内涵的发掘,如此持之以恒地加倍努力,才有可能进步中国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促成中国动漫作品重新浮现传世价值。
提升动漫作品的学术程度,首先有个对传统文化的“优化”问题。所谓优化,就是要突出精力性、文化性,比如《论语》、《庄子》、《菜根谭》等内容具有深层意义,它们会对人的精力世界构成影响,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抓住了这一点,二十多年来不惟余力地创作国学漫画,并刻意选择优良的东西,来一个去芜存菁,不刻意宣传官场权谋和厚黑学,专门宣传和谐和仁爱。既有承继,又融入了新时代的人生智慧,寓意深入,回味隽永,历久而弥新,作品价值在华语漫画界乃至世界漫坛都得以充分彰显。
其次是中国动漫特点的“强化”。这方面我想从技巧与意蕴两者入手去说明。先说技巧。今年6月份我参观过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对那个60米长的三折围绕银幕记忆犹新,其播放的8分钟世博影片《和谐中国》中,有着3分钟的水墨动画。素墨和实景相联合,水墨起笔,幻化成实景,最后则用彩墨浮现,讲述了中国城市30年来的变更过程和人情之美。尽管二维、三维科技完整可以达到模仿水墨画的状态,可是质感会差很多,据讲影片创作队伍一直保持手绘,采用的全部是真毛笔、真墨汁绘画,为的就是让观众有一种真实触碰的感到。自从1988年的《山水情》制作完成之后,我就再也没见到过水墨动画的影子,如今,水墨动画联合实景拍摄的创新技巧令我叹为观止,这部影片的拍摄不只单纯重拾了水墨动画技巧,而且划时代的把水墨动画和实景拍摄联合在一起。以前的水墨动画多是大山大水,花鸟鱼虫,这次则要和人的生活、城市场景相联合,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中国水墨动画如果要传承的话,创新的理念至关重要,《和谐中国》一片给我们供给了借鉴。
说到动漫作品当中的中国意蕴,我特别推荐中国漫画家夏达的作品。夏达的漫画,画风细腻,透着浓浓的古典风,同时又不乏对情感、世界和自然的人文关心,具有同期少女漫画家少有的大气与沉静。夏达的代表作品《子不语》,书名出自《论语 述而》的句子“子不语,怪力乱神”,她借用“子不语”三个字,奇妙地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讲了出来,深具中国文化意蕴。与当下主流少女漫画不同,《子不语》更像寓言小品,虽没有特别激烈的桥段,但精巧的构思,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使之显得含意深远,回味悠久,里面浓郁的人文气味、真实的民俗文化、曾经的风景古迹,让人迷恋。正是这一份含而不露的作风,构成了驯服中国、日本两地读者的核心竞争力。
学术地位成绩商业价值
五年前,动漫作品的学术价值对于动漫从业者来说还是一个陌生概念;近年随着动画企业运营才能的提升,动画电影票房飘红,中式风趣漫画走俏市场,有针对性地进步作品学术程度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自主举动,甚至是一份不可推辞的神圣职责。在“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运动上,方成、袁运甫等艺术大师积极参与到动漫艺术的学术讨论当中。特别是袁运甫先生,他把普及的动漫文化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去认识,而且认为现代动画的发展,本质上正是文化艺术与当代科学技巧紧密联合的成果。
《漫友》杂志自20世纪90年代创刊以来,我一直在做一件很基础的工作,推出一些有创意、有思想的漫画作者,推动认为有价值的动漫创作,增进新一代漫画人的程度提升。比如说Benjamin、聂峻、阮筠庭、翁子扬等青年创作者的作品,不管市场接不接收,不管主流接不接收,都能够让他们在我的杂志平台里露面,并力求最充分地展现和浮现。
学术价值的进步,还需要动漫批评的鞭策。没有对艺术创作的批评,何来评价动漫学术价值的土壤?批评者和创作者不是对峙的,更不是敌人。还盼望不久的将来,伴随中国动漫成长的,不仅有辛苦笔耕的创作者,还有专注于动漫批评的媒体人,他们擅长、敢于应用自己的权利,好好批评、痛快批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