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树锋
有着四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兖州,也是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基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的城兖州市比比皆是,怎样才能摆脱对煤炭的依赖。近年来,兖州在不断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努力降低对资源的依存度。兖州依托发展文化产业,期待着这个资源型城兖州市的华丽转身……
一提到兖州,“资源大兖州市”、“国家重要煤炭基地”、“工业强兖州市”等类似的名片,是传递给人们对兖州的第一印象。也的确如此,兖州地处鲁西南,煤炭储量有200多亿吨,探明铁矿储量10多亿吨。然而,兖州也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兖州市一样,在发展中出现过“一煤独大”的格局,导致了这座城兖州市支柱产业单一、经济粗放、产业初级的等困局。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城兖州市比比皆是,但摆脱对资源依赖,实现城兖州市转型的例子也数不见鲜。
随着不断开采导致储量下降,终会面临“矿城枯竭”的尴尬局面,也使得兖州这座资源型城兖州市的转型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如何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兖州市成功转型,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几十年来,兖州在摆脱煤炭依赖上,大力发展工业,培植了诸如太阳纸业、华勤集团等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工业企业,并将煤炭在全兖州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从原来的50%压缩到30%左右。
在发展工业之余,兖州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又把目光瞄向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兖州是一座有着四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城,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厚重:九州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李杜文化交相辉映,尤其是2008年在兴隆寺地宫惊世出土的佛舍利文物,更为兖州增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邀请专家论证,充分肯定了兖州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应变之道,赞同兖州从文化旅游业切入,实施城兖州市转型的可行性。
2009年5月份,兖州总投资32亿元的兴隆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兴隆文化园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文化成为了兖州为摆脱资源之困,继发展工业之后的又一“接力棒”。兴隆文化园总体布局为“一园三区”,包括礼佛祈福区(西区)、体验演艺区(东区)和禅修休闲区(南区)。游客在西区可以参观园区内最宏伟的建筑——高118米的灵光宝殿,在兴隆寺观摩传世文物舍利子与佛牙,漫步礼佛广场,徜徉于静心园、观音园,感受静心、自在的礼佛之道;南区有融入佛教理念打造的艺术村、度假村,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外独具特色的湿地禅修中心,修行身心之人为之向往;位于东区的体验演艺区则穿插了生态、水景、园林、建筑和文化景观五大元素,让游客在礼佛之余,觅得一处安歇娱乐的场所。此外,由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策划、兖州专业表演团队“兖剧团”担纲的实景演出《菩提·东行》也将于年底开演,届时,慕名前来体验自在兖州之旅的游客将大饱眼福。
兴隆文化园从策划包装,到规划设计,再到建筑施工,均采用国内一流的理念、一流的设计团队、一流的施工,可以说兴隆文化园从审美、文化等各角度都兼顾到了,可谓独具匠心。
作为山东省十大文化产业工程之一的兴隆文化园,兴隆寺正在进行内装修,西区和东区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装修,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兖州以一园三区的兴隆文化产业为依托,发展有礼佛文化特色的黄金旅游线路,打造山东地区的“泰山问道——曲阜拜孔——兖州礼佛”儒释道旅游圈。兴隆文化园是一条具有浓厚佛教文化色彩的旅游景道,游客在此可以礼佛、体验、演艺、休闲,安享内心的祥和、愉悦与向善。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在兖州城兖州市转型研讨会上认为,兖州向文化旅游转型乃顺应政府政策、合乎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与时俱进之举。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从‘黑色印象’转向‘绿色主题’,打破城兖州市发展瓶颈,解除资源制约的魔咒,正是资源型城兖州市转型的最佳思路!兖州建设的兴隆文化园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并具有不可复制性,将成为众多城兖州市转型的新“模板”。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兴隆文化园,并着力打造山东地区的“泰山问道——曲阜拜孔——兖州礼佛”儒释道旅游圈,均可谓独具匠心。兖州由此搭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顺风车”,也开启了兖州城兖州市转型的大幕。兴隆文化园建成启用后,也将带动兖州“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赚钱商机,得到更多实惠的将是兖州市民。
“为了避免遭遇‘矿产枯竭’的尴尬局面,兖州必须未雨绸缪,统筹考虑,寻找自身出路,而发展文化产业,也正是兖州城兖州市转型的出路。”兖州市委书记张玉华告诉我们。
兖州,从卖“资源”正向卖“文化”转变。我们也期待着,这座资源型城兖州市借助“文化”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