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一个温馨“大家庭”
岛上有480余户人家,皆以水为生,捕鱼、养鱼,搞内河航运。每年的正月,居民都要外出,连云港、东营是他们离家最近的区域,远的要到湖北、内蒙古、新疆等地,上学的孩子就“推”给了学校,小学部的170多名孩子中,有80%多的为留守儿童,加上42名幼儿园的孩子,17人在职教师,这样就组成了岛上最大的一个家。现年53岁的刘近枚是这里的校长,也是这个家的“家长”。
1983年,刘近枚在岛上当民师,至今已在岛上坚守教学30多年了,最初工资只有6元钱。他说,如果冲着工资,他早就坚持不下来了:“家里都搞捕鱼、养殖,孬好弄弄都比工资多,就是舍不下这些孩子。”“光当校长都11年了,但他仍同其他老师一样代课,他不像个‘官’,倒像个家长,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教导主任孙伟庆很钦佩地介绍着刘校长,说他把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看护着。
为确保孩子安全,他要求孩子放学后按离家远近排队,最近的排队尾,最远的站排头,并由班主任一路护送每一个学生到家。学校10多个老师轮流值班做饭,如赶上值班,也得送完孩子再折回学校做饭就餐。常常是这边还没吃完饭,家近的孩子就到校了。“在家也没人陪着,到学校里看看书、做做作业,有老师在,也有同学玩。”小王通似乎说出了大多数孩子的心里话。11岁的石礼傲,父母外出搞内河航运,在家就跟年迈的奶奶爷爷,4月30日午饭后,正赶上他由爷爷陪着来到学校请教老师:“您看这个词,怎么组的?”王楠楠老师耐心地辅导着。“学校基本上就是孩子们的家,老师就成了孩子们的依靠,放学后,无论午间、下午、晚上,孩子都随时来请教老师,有什么困难也随时找老师诉诉。”王楠楠说。
12岁的小新茹,母亲有病,残疾的父亲还要打零工,家庭困难,早晨吃不上饭,每天都是老师为她备好;二年级的慧慧,因家庭变故跟姥姥过,变得极为敏感,不愿与人交流,老师就经常把她揽在怀里,聊天、讲笑话;宋淑老师不仅教学能力强,她接手的班级不仅创造了从倒数第一跃为全镇第一的神话!还因计划周密,孩子在暑假出生,没耽搁学生们一节课,被老师们戏称“计划妈妈”,“当了妈妈,更懂得孩子最需要妈妈。”所以她有空就陪学生们玩,跳绳、打羽毛球;年仅25岁的贺路,不仅课上的生动,课下更是跟学生打成一片,被很多学生亲切地称为“大姐姐”。
有姐姐、阿姨、叔叔、伯伯和爷爷,这就是一个大家庭,他们从彼此身上都能得到一种快乐和幸福,他们相亲、相敬、相爱,彼此携手,共同沐浴在湖光山影下。如果说,独山岛是一处难得的佳境,岛上的这处小学则是镶嵌于这处佳境中的一颗明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