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荣,67岁,商城县丰集乡凉水井村。4月16日到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就诊,之前有一周的发热病史,头疼、头晕,来县人民医院前,曾在地方医院以感冒治疗。通过确定病情后,患者在13天康复出院。
60岁的叶先珍今年4月15日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当时的症状是发热、头痛等症状,类似感冒,通过血检,确定为蜱虫叮咬所致。因她以前患有一些疾病,当时情况有些严重,后来转院至154医院。9月8日晚上,叶先珍的家属告诉记者,她已经完全康复。后来县里还专门有人到家里去采集血样。
冯随云,74岁,商城县达权店乡黑河村,4月26到县人民医院就诊,4月28日出院,就诊前发热一周。
县人民医院提供的病例是今年4月份接治的病人,记者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在40岁以上,都伴有身体发热,初期几乎都被疑为感冒。但大多数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后都直接康复出院,一些病情严重的人则到154医院就治,而后康复。
蜱虫叮人致病的传闻在商城县等一些地方不胫而走。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一些人甚至夸大了其危害性。
记者走访了丰集乡,余店乡等地方,发现蜱虫叮人事件并非传说中的谈虎色变。人们并没有因为这些病例和传闻而不敢下地干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宪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经常到田间地头、山上,采风摄影,“我没感觉到害怕。”
曾被媒体报道因蜱虫叮咬而致死的患者家属,9月8日不愿谈及此事。
当地紧急发布调查结果
9月7日,某媒体以报道”商城发生蜱虫致死疫情多人被咬死村民恐慌”的新闻,对商城县蜱虫咬人致病现象进行了报道,9月8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对此,商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报道情况逐一核实。并于9月8日下午通报调查结果。其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疫情状况
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生态良好,植被茂密,生物繁多。2009年春季始发,原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纳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范围。
病例特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疑似为蜱虫叮咬后引发病症,已被国家疾控中心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监测,以进一步探索病因。
时间分布:发病呈明显季节性,病例多集中在4月~9月,目前已呈下降趋势。所有病例,县疾控中心均按要求统计上报。
地区分布:均呈散在发生,发病区域多位于浅山丘陵区。
人群分布:病例职业分布多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94.17%,发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
根据调查的病例了解到,发病人员大多有野外暴露史,从事过种地、割草、采摘等户外活动,部分有蜱虫叮咬史。
关于防控措施
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卫生部门制定了具体防治措施,制定了《商城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工作预案》,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对全县发病情况,县各医疗机构按国家要求在发现疑似病例后24小时进行网络直报,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对上报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递交发病情况分析报告。
通过广播、电视、会议、设立咨询台、宣传栏、发放宣传单、村医入户等形式,加强对无形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2009、2010两年间累计发放宣传单近10万份,让群众充分了解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避免被蜱、蚊子、白蛉等病媒生物叮咬,在草地、树林、茶场等野外劳动时穿长袖衣裤,尽量少裸露身体,做好个人防护。
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分别于今年3月、5月、6月、7月对乡镇卫生院长、防疫医生、内科医生进行防治知识培训,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乡镇卫生院防疫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乡镇卫生院对辖区乡村医生也进行了反复多次培训,要求对从事农业劳动的发热病人,村医不得留诊,必须先到乡镇卫生院检查血象查白细胞、血小板、肝功等,如有异常必须转至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医治,重症病人必须转至市级以上医院治疗,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做到准确诊断、规范治疗、减少误诊。经核实,今年以来在县医院收治40例;在解放军154医院、市中心医院以及外地上级医院治疗79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