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企业强势“砸钱”中国足坛逆势“繁荣”
逆势而上的不只是恒大。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在本赛季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背上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明年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
另外,算上青岛中能、南昌衡源等俱乐部,投资方有着房地产企业背景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上,即便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样的老牌国企足球俱乐部,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与房地产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据记者统计,单就中超联赛的俱乐部,不“沾”房地产的反而是凤毛麟角。“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运转的重要力量,”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尽管房地产企业介入足球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就已有之,比如大连万达等,但随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难以为继而退出足球圈,“房地产足球”逐步呈现大幅扩张势头。“房地产商愿意出钱,这对中国足球应该是好事,但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不可低估。”
明知不赚钱,为何还“烧钱”?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在产出很小的基础上,一味片面追求高投入。在欧美不少国家作为重要产业的职业足球,在中国反而成为“烧钱”的黑洞。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背后的玄机到底何在?
“为了中国足球,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宣扬的投资足球的初衷,与以前许多国企的表态如出一辙。但没有人相信,有着逐利本性的房地产企业尽管财大气粗,但绝不会傻到去做赔本的买卖。
“取悦当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追求广告效应,”长期关注职业足球发展的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顾晨光这样概括房地产公司大举进军足球行业的目的。他说,足球在许多地方是一张城市名片,房地产企业在投资足球的同时也获得了与地方政府的对话渠道,有了足球这个纽带,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自然可以得到不少“关照”,而这种“照顾”,甚至倍于他们在足球上的投资。
“毫无疑问,通过足球实现企业赢利才是房地产公司介入足球真正的动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认为,足球关注度高、具有爆炸性传播特征,这和房产公司为了炒作房子、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的营销模式十分吻合,所以房地产企业愿意借助足球来搞营销。“这从根本上还是一种投机心理,其长期效应如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房地产业暴利成为代表委员抨击的焦点。
因此,有人感叹:“有实力玩得起中国足球的,除了国企也就只有房地产企业了”。
制造繁华还是加剧泡沫?
“房地产足球”的强势存在,对中国足球到底是福音还是警钟?是将促进中国职业足球市场的繁荣,还是会加剧原本已经足够多的泡沫?
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真心投资足球,英雄不问出处。北京理工大学男足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他说,中国足球需求更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支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