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足球”现象调查
地产业强势“砸钱”中国足坛逆势“繁荣”
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
——中甲球队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掀起这股足坛旋风的,正是去年制造了“恒大女排奇迹”的地产巨头恒大集团。
自去年底以来,多家俱乐部的假赌黑丑闻昭然天下,南勇、杨一民、张建强等足坛权贵黯然落马,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不但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华景象,背后的推手正是众多房地产企业。
独领风骚者,当属恒大地产集团。2009年,恒大集团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苏红、杨昊、冯坤等人组成的女排“豪华之师”而声名鹊起。今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相当“雷人”。
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在本赛季均加大了资金投入。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背上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明年亚冠参赛资格。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随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难以为继而退出足球圈,“房地产足球”逐步呈现大幅扩张势头。“房地产商愿意出钱,这对中国足球应该是好事,但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不可低估。”
明知不赚钱为何还“烧钱”?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在欧美不少国家作为重要产业的职业足球,在中国反而成为“烧钱”的黑洞。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背后的玄机到底何在?“为了中国足球,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宣扬的投资足球的初衷,与以前许多国企的表态如出一辙。但没有人相信,有着逐利本性的房地产企业尽管财大气粗,但绝不会傻到去做赔本的买卖。
“取悦当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追求广告效应,”长期关注职业足球发展的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顾晨光这样概括房地产公司大举进军足球行业的目的。他说,足球在许多地方是一张城市名片,有了足球这个纽带,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自然可以得到不少“关照”,而这种“照顾”,甚至倍于他们在足球上的投资。
“表面上看从足球俱乐部中赚钱是不可能的,但间接效益非常大,”资深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只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绝对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属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认为,足球关注度高、具有爆炸性传播特征,这和房产公司为了炒作房子、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的营销模式十分吻合。
业内专家表示,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有人感叹:“有实力玩得起中国足球的,除了国企也就只有房地产企业了”。
制造繁华还是加剧泡沫?
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真心投资足球,英雄不问出处。北京理工大学男足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尹波认为,中国足球从“国企足球”发展到“房地产足球”是一个历史进步,毕竟国有企业退出足球市场是大势所趋,有民营房地产企业愿意“接盘”是一件好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