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韦迪的思维是跳跃式的,不但足协老人跟不上,就连他钦点的六大中层,现在也跟不上他的思路。
颠覆“联赛为本”的领导思想,意味着足协工作的重心不是转移,而是彻底转变。去联赛的功效化,使足协刚刚改革后的六个部门,只剩下青少部和国管部是香饽饽了。这到底是新一轮的改革?还是倒退呢?
其实,在1992年北京红山口会议前,足协的工作重心就是国家队建设和青少年培养。当时国内的各级联赛都是全心全意为国家队组建、参赛服务的。每个赛季的联赛都是赛会制,全年分两个阶段,一年的赛期不过两三个月,剩下的时间都给了国家队长期集训。青少年的培养也是走专业化门路,各级体委都是按照编制建队,为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人才。
1992年以后,中国足球开启了职业化过程,“联赛为本”作为足球改革的核心思想被断定下来,国家队的长期集训机制被“革命”了。由于职业俱乐部的兴起,各级体委专业化的青少年培养系统因为资金和编制的“断奶”而渐渐萎缩。
中国足球改革有两个价值核心系统:其一是把足球踢向市场,靠商业的运作模式发展强大自己;其二是借助职业化的助推,进步竞技程度。而实现这两个价值的舞台,就是职业联赛。
按照韦迪的新政,足协把“舞台”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交给了未来的“公司”,而足协又重拾老本行主抓国家队和青少年的工作,这好像也很符合“大社会,小政府”的思路。专家们说,英国足总、德意足协都是这么干的。
其实,一个成功模式的复制是需要社会条件的,就像1992年红山口会议上提出的足球职业化“要一步到位”一样,当时省市专业队与援助商之间产权还不明晰,球员和教练员还都是在体委领工资的国家干部,所以当时的职业化连叫半职业化都要加上一个“初级阶段”。即使到了今天,中超俱乐部还有相当比例的产权并没分割明晰,要想实现韦迪新政中的“一步到位”,就会有几支球队倒在准入制的门槛外。
不过,还是要给韦迪的新政叫好,尽管还远没到鼓掌的时候。因为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干又是另一回事。 ·戴春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