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中国足球场上接二连三产生暴力袭击裁判的个案,作为球场上的黑衣法官,为什么他们屡屡成为了被冲击的对象呢?他们是不是就真的那么可恶,到了非被打不可的地步了呢?
暴力频繁袭击中国足球裁判
上个星期在青岛,一名激动的球迷面对自己的主队持续两名外援被罚下场后,再也把持不住自己的情感,冲着当值主裁的一脚飞踹震惊了中超赛场。中甲赛场,沈阳东进的一名球员试图袭击裁判却被特警制服。几乎与此同时,在大连的乙级联赛中,一名女球迷两度冲入场内对当值主裁判施暴。
就像呈现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什么时候都有一个示范效应,青岛那个白衣男子的行动客观上给了其他人一个“榜样”。据悉,那个成功持续踹了两次裁判的女球迷之后还沾沾自喜:他们基本抓不住我,我是曾经田径纪录保持者。之前,中国足球赛场上针对裁判的骚乱事件也并不少,只是没有像现在这三起这样来得这么集中,这么直接。
社会情感的就义品
事实上,中国的裁判困境,反应的不只是国内足球、国内联赛的无序。足球场的安全保障工作无论如何周到,世界足球的各个赛场上球迷冲场事件还是屡见不鲜。然而,球迷飞踢裁判突然成了风气,最基础的原因,还是在这些心怀戾气,寻找机会发泄暴力愿望的球迷。
其实足球场从来就有发泄情感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发泄往往限于唱歌或球迷对骂,或者京骂球员与裁判也无伤大雅。然而今天的球迷,在对裁判权威失去信任却无从发泄时,在球场他们终于找到了裁判权威的替代品——足球裁判。于是,在青岛球迷的示范作用下,针对裁判的暴力越演越烈。当秩序没有人可以来保持的时候,没有处所可以给受害者一个说法的时候,那么暴力保持秩序、建造新秩序的举动就是应运而生的事情。况且中国自古就有路见不平的说法,对于敢于对抗权利的“好汉好汉”,骨子里的潜意识就是大声叫好。所以,当有球员和球迷暴打消息出来之后,无论在网络或者是个体球迷的嘴巴里,听到的都是对“好汉好汉”的叫好声和同情声,就像其他的暴力社会事件产生之后,网上围观者不是谴责暴力,而是大声叫好。
国外如何保证裁判权威
这样的事件很难想象会产生在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的赛场上,在这些国家里,无论是足协还是俱乐部懂得一点:裁判的权威不容侵犯,在场上他是有绝对权利的人,而场下,当呈现裁判争议时,足协必须坚定地站在裁判身后,就算有错误也是内部处理,这样才干让裁判持续自己的工作。
各国足协投入更多的精力,进步裁判的程度,这才是基本解决裁判争议之道。譬如英超裁判职业协会每年都进行裁判界的“机密会议”,在让他们享受休闲、按摩等服务的同时,选出“最失败裁判”、“最差裁判”、“被投诉最多裁判”等,然后按照事先设计的“出丑流程”,这些裁判被其他裁判戏耍,甚至会遭到大家的声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促使裁判提升程度的手段和方法。
热辣编评
裁判成为受害者,反应的是足球场上权威的缺失,人们对这个裁判和当局都失去了信任,唯有采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权利与权威的存在,是实现秩序的必要条件,然而当一个社会的各方面权威都开端坍塌,大众又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时,暴力行动在所难免。作为权利与权威的代表之一,裁判们也就不幸成为了就义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