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还评出青年心目中新《三国》彰显的五大价值观:智、义、忠、仁、勇,选择比例分辨为37.2%、36.0%、35.2%、28.3%和27.4%。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如今观众的好恶中,仁、勇显然不敌智、义。罗贯中先辈的良苦居心,好像是“泡汤”了。
对这一成果,小陈感到很正常。“与其说《三国》彰显了什么价值观,还不如说它展现了怎样的历史观。我看完之后的最大感受,是大家都在争权夺利,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
“‘忠义’是个太复杂的东西。它非常有价值,但我们被‘忠义’二字压得太苦了。‘智’是一个中性词,不含有道德断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朱苏进认为,对“三国”那样一个巨大时代的好汉人物,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断定和评价,是缩小并且委屈了他们,“你可以爱好或不爱好,但他们命当如此,应当如此。”
在有关“三国”的故事中,最吸引青年的是什么?本次调查中,排在前四位的分辨是:“雄才大略”(35.8%)、“计策权谋”(31.4%)、“好汉壮志”(30.4%)、“乱世争雄”(29.6%)。
接下来是:铁血男儿(25.2%)、权利奋斗(15.6%)、幻想主义(11.4%)、传统文化(11.4%)、家国情怀(10.2%)、战场拼杀(9.1%)、还原历史(8.6%)、儿女情长(8.6%)、人性之美(7.8%)、手足之情(7.4%)等。
朱苏进认为,“三国”不光是一个战乱的时代,还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它把最高的浪漫和最残暴的战乱放在一起,并且相互促成,产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物。
“曹操不浪漫吗?周瑜不浪漫吗?还有诸葛亮,他是一种悲伤的浪漫。‘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没有比水镜先生说得更好的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也有一种苦涩的诗意。现在很多时候,诸葛亮的形象都是很书生或者很智慧,但我感到诸葛亮心坎深处,还蹦跳着某种诗意情怀。而且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好汉人物都是这个样子。这就是‘魏晋之风’。”朱苏进说。
85.4%的青年表现对中国历史感兴趣
今年春节,“80后”作家呼延云去了女朋友在湖北赤壁的老家。其间,他特意抽出一下午时间,前往38公里外的赤壁古战场。
“达到赤壁县,翻过一座山,就能看到暗红色的悬崖绝壁,上面刻着‘赤壁’二字。当时是冬天,江面比较窄,水流很缓,几艘轮船远远驶过,江面上刮的不知道是东风还是西风。”站在江边,回想一千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战斗,呼延云感叹着周瑜孙权的智慧,也为曹操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感到悲凉。
呼延云告诉记者,他很崇拜“赤壁之战”。他发明,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斗,几乎都是以少胜多。这里面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即弱者面对强者时,不畏强权,靠智慧取得最后成功。“历史产生这些成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内在逻辑——要赢,不能光靠武力、实力、兵权,还要靠战略调度、智慧和忍耐。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中最美的东西。”
调查显示,85.4%的青年表现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其中38.9%的人“很感兴趣”。只有14.6%的人表现“不太感兴趣”或“完整不感兴趣”。
“浏览历史书籍”成为当代青年学习和懂得历史的最重要道路,65.1%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观看影视作品”(53.5%)和“学校教导”(51.4%)。其他道路还有:浏览历史小说(47.6%)、参观博物馆(32.7%)、听历史讲座(25.2%)、上历史网站论坛(26.0%)等。
中国国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克锋表现,青少年尽管在学校教导中,通过背诵、测验等方法获得了充分的历史知识,但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可能大大削弱。于是,历史书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网络等,起到了代替学校历史教导的作用。“不过,一些打着‘历史正剧’旗帜的历史剧,还有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人物传记、野史等,会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消解年轻人的历史观?”
IT工作者刘鹏则认为,每个人的立场、思想、知识储备不同,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这也是三国故事传唱千年的魅力。“干吗非要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