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弹、箭、星”全通,鼎鼎大名的“东方红”卫星也离不开他的最初组织、一手领导。今后,“东方红”卫星备份星的铝合金仿真版将收藏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它的内部还设有发音盒,同样可以奏响《东方红》乐曲。
【传承篇】
求解“钱学森之问”
在钱学森图书馆以南不过300米,就是上海交大的老图书馆,里面至今还收藏着钱学森那份当年主动请求扣分的著名试卷。
天地“交”,万物“通”。80多年后,新的“钱图”将在钱学森当年求学之所,与“老图”比邻而起,让这一股学脉“交通”。
然而,此时此地,人们常常会记起钱学森未尽的最大遗言:“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出色的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钱学森母校的交大又是如何应答求解的?或许对于学校来说,这方是一种更好的铭记与纪念。
“我们正在深入地反思。”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中国目前的高级教导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请求。
“以前大学的课程系统设计以知识的完备性为标准,这种知识传授型的单一模式延续了四五十年。尽管课本越来越厚,但基础框架未变”……“解决问题才能固然重要,但对于大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发明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才能,这才是创新才能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的教导做得还不够。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已知的知识只是未知世界的沧海一粟,要大力培养学生摸索未知的才能。”
在深入教导反思同时,也伴着摸索性质的教导改革。为了及早将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好苗子从应试教导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上海交大不惜花大力量深入教导链条的前端,从去年就开端摸索与上海、江苏一些重点中学联合举办创新教导实验班,寻找一些成绩未必门门优良,却异想天开、爱好动手动脑的学生。而交大教授则组成专家团,定期去为实验班学生授课,领导他们采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
目前,交大还为拔尖创新人才设立了一个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学生面对的是具有“豪华阵容”的导师队伍。学院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采用问题导向式的创新型学习、小班教学、研究课程等创新教学方法,让他们及早参与科研打算和项目,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赴国外一流大学交换和参加科研。
“虽然眼下还不能做到所有进入交大的学生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培养,但随着致远学院教导经验的推广,随着交大老师科学研究程度的进步,更多的交大学生会受益。大学的本质就在于产生让学生毕生受益的创新才能和智慧。”张杰说。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梁建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