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遗址包边石外侧还发明有大批的石铺散水,在石铺散水中间,还发明了多块分水用的龟背石。我们看到,这种石头每块宽约45厘米,长约2。9米,形状为中间高两边低,很像乌龟背,故名“龟背石”。韩建华说,这种龟背石非常特别,在隋唐洛阳门址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发明,很有可能是一种特制的石头,而这也符合应天门作为当时宫城正南门的建筑规格标准。通过包边石和石铺散水的地位和走向,考古人员也清楚地断定出,应天门西阕的形制同样为“双向三进”的形制,而这也和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对东阕的发掘成果保持一致。
在西阕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夯土层上还发明了成排的纴木腐败后残留的洞穴遗迹,而这也和《宋代营造法式》中记录的“筑城时,城每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排”吻合,据懂得,纴木就是为加固城墙和夯土的。
此次发掘的另外一大收获为发明了大批的遗物,出土的文物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构件,包含砖石类的建筑材料,还有铁质的、铜质的钉子和门环以及红墙皮、建筑倒塌时候烧毁的木头等。另一方面就是生活用品,其中包含钱币、瓷枕、瓷碗、磁盘等。
从发掘的建筑遗迹和遗物的形制特点,建筑物倒塌时候烧毁的木头以及对土层的打破关系断定,应天门的放弃时间为北宋末。
西阕遗址将建保护棚
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掘,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对其进行保护。韩建华向我们介绍说,由于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区被定鼎路一分二,因此考古工作者就将其就地划为西区和东区。1990年东阕遗址发掘结束后,被评为当年全国10大考古发明,1992年,国家文物局就拨专款60多万元修复应天门遗址,对考发掘出的东阕、跺楼和部分敦台进行了保护。
经过近5个月的发掘,西区的西阙楼、垛楼、马道等遗迹的考古发掘目前也已经全部结束。我们懂得到,为保护发掘现场,文物部门近期将在所有遗迹上建立临时的玻璃钢瓦保护棚。随后考古队还将在本来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应天门东区的东阙楼、朵楼、马道,以及应天门外部的廊道、水渠等建筑遗迹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为下一步应天门遗址保护区的保护计划断定,供给正确、科学的考古数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