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流露,目前行业内公认最便捷也最靠近真实数字的票房统计方法,还是按照院线所占市场份额推算一部电影的票房情况:“比如《唐山大地震》在我们新影联的首映日票房是320万,按照我们所占8%的市场份额,我估计影片的首映日票房至少在3500万以上。后来制片方报11天票房过4亿的时候,新影联实际数据是4000万,推算后,《大地震》票房确定过4亿了。”
在高军来看来,制片方颁布一部电影的口头成绩和电影局最终统计的实际票房差距在5%左右,都不算是故意弄虚作假,“毕竟这里还涉及影院的统计条件、及时不及时的问题。”
吹牛皮“不上税” 零监管让制片方把泡沫吹大
其实院线、影院对于某些制片公司虚报票房的情况是有看法的。“有的电影报出票房很火,我们还真的会考虑增加场次。但实际口碑却是对不上的。”影院经理D先生愁闷地说。
因为是合作关系,放映方对于虚报票房只能保持低调——如果媒体不问,他们是不会去“检举”的。比如,A先生就承认,“虚报票房”是业内默认的一种“宣传手段”:“并不是每部电影都能有冯小刚电影那样大的关注度。如果一部电影上映后的宣传票房很高,那在必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影院的排片和观众的选择。今年每个月都有20多部电影上映,硬广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需要在软件上搞出一些噱头。”
难道制片方就不担心被刺穿泡沫吗?
“业内不说,媒体不知道数据,普通观众就更不知道了。”A先生还告诉记者,以一部电影票房1000万计,惯例的操作模式是影院在交纳5%的专项资金以及3.3%营业税后,剩余按照制片方43%、影院51%、院线6%分成。其中,专项资金和营业税的征收以影院的销售额为基数,与制片方在宣传中扩大的数字并无关系。
A先生承认,制片方在票房数字上吹牛皮,目前还没有相干部门来监管。“广告法规定商品宣传不能用最高、第一这样的字眼,但是对电影票房,国家还没有这样的宣传规定。制片方对外报高票房,只要在电脑数据上没有问题,税务部门也不会来管。”
(声音)
晒票房能否成为行业习惯?
电影局:
先确保票房统计更准确
7月23日,为了证明《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没有造假,华谊兄弟在网上颁布了《大地震》首日票房的113张统计原单,这也是内地制片方首次颁布电影的票房报表。
而大多数情况下,除了片方颁布的票房数据,观众基本无法知道一部电影的实际票房。
“有的院线认为这些是商业机密,不愿意公开;有的下属影院数据上报不及时,院线感到报出来的数字有差别,那就干脆不对外报了;有的电影不太受关注,院线感到报了也没什么意思。”
高军坦言,因为主管机构并没有请求影院必定要把票房数据公示,靠院线自觉报票房是有难度的。而对于制片方来说,一些公司出于虚荣,也不愿意主动报真实票房数字。
影评人周黎明则认为内地电影制片商习惯性报高票房是为影片造势,他说:“美国电影票房数据权威,一是人家的电脑统计网络是行业内约定俗成的,相干数据重要控制在几家大公司手里而且对外公开,被发明造假会影响公司名誉;第二,人家也没必要造假。美国放映商的提成比例比我们低很多,《魔戒》那样的电影才5%,而我们可以分到40%以上。人家赚的不是票房,而是赚爆米花、可乐的零食花费。比如莱昂纳多的《盗梦空间》,一张电影票卖6美元,兑国民币也就40元不到,但成本3毛钱一杯的可乐,人家要卖4美元,这利润就出来了。”
“据我所知,专项基金办公室最近正在讨论一个议题,有打算把内地的电影票房从月报改为日报,如果这个计划断定并且施行,信任制片公司就不敢虚报票房了。”高军乐观地说。
对此,记者昨天下午特地采访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管市场和技巧的副局长毛羽。他谨慎表现,目前电影局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完成内地影院已有的电脑售票系统升级,以及人工点票影院的电脑化工作。暂时,电影局还没有断定是否要通过媒体每天颁布每部电影的实际票房数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