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拥有大型商业银行中最多的县域网点,笼罩了全国 99.5%的县级行政区。该行正在开展的“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即将走完首个三年计划期。
农行的个人客户基础相当宏大。3.2亿户个人客户,远远领先行业也是因其广泛的、深入县域农村的多渠道分销网络。 “三农问题最需要解决的一是风险把持,二是费用把持。而农行虽然在总行层面的管理才能很强,但基层分支机构却很弱,农行的管理升级,尤其要注意基层的提升,否则三农效应就很难体现。”前述评论人士称。
对此,农行由于承担政策性任务,解决的方法还没有可参考的路径。例如工行(601398,股吧)等大型银行在前两年解决管理升级的方法是逐步从基层撤销经营低效的网点,以此缩小管理半径,但面向“三农”的农行,显然无法效仿。
基层管理难题是一宏大挑衅。
不过,上述人士还表现,现在谈农行的“三农”盈利模式还为时较早,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能开端检验。而农行强调的“县域”金融定位优势,也要从长远的发展周期来看,“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硬币有两面,如果能加长这个短板,三农无疑将成为农行发展潜力最大的发动机。
数据显示,截至2009 年12 月31 日,农行三农金融业务贷款总额和存款总额分辨占全行的28.8%和40.5%。
农行三农业务贷款与存款比重不匹配,这对于一家银行来说,既是经营上的优势——从广泛的农村地区更易获取低廉的信贷资金,投向利润更为可观、风控更为容易的城市地区;也是劣势,费用成本和风控难题需要超强的智慧来解决。显然,农场在上市之前还没有进入最佳状态。
农行服务“三农”总体实行计划中规定,到2011年,成功摸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理顺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机制,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明显增加,“三农”金融服务明显改良。
农行亦在改革的过程中,着力推动农村金融资源匹配的失衡问题,即通过三农事业部的模式,每年对县域信贷等资源进行专项配置。张云曾表现,2010年农行对县域贷款增幅需保持在22%,比全行贷款平均增幅高3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在2600亿以上。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农行来说,与其向投资者刻画虽然美好,但三五年之后才干有效浮现的“三农”盈利远景,不如更多的关注于短期需解决的难题——如深入基层的风控、管理提升,“三农”盈利模式与产品创新。
【作者:江山 起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