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茹演唱会的门票被黄牛党炒到上千元。信息时报记者萧嘉宁 摄
容祖儿在演唱会上强行植入饮料广告的做法被批很突兀。 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摄
杨千嬅开唱除了唱歌,还和台下的老公秀恩爱。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
英国乐团Westlife到广州开唱,效果也很好,广州歌迷相当捧场。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
刚刚过去的七八九月,从蔡依林、杨千嬅、莫文蔚到罗大佑、许冠杰,从Twins到林宥嘉,从费玉清到梁静茹,从偶像派到实力派,从老资格到正当红,从英国的西城男孩,到许冠文和农夫的栋笃笑,无所不有。每一场的上座率怎样?效果又怎样?信息时报记者从现象到幕后做出回顾、分析和展望。
上座率的背后
有演唱会赠票高达一半
根据一般的经验,每一场演唱会的上座率要至少坐到六成才能保证不赔钱,7成才能盈利。某老牌港星在七月的演唱会,总共卖出去500张票;而某栋笃笑天王的演出,上座率刚过二成,毫无疑问,这样的项目是注定要赔钱的。但其实就算是一些当红明星,即便是表面上看现场上座率不俗,但其实这其中也有很大水分。比如某经历过风雨的组合,据消息人士透露当晚有一半门票是送出去的,如果有演唱会被很多冠名和赞助商合作单位所覆盖,那就是路人皆知的商业合作,而这样的演出,其实上座率并不能说明人气。
关于上座率,其实最直接的检验人群不是粉丝,而是黄牛党。如果某一场演出,黄牛党超级忙碌态度恶劣,那就应该生意不错,这是当你走进场馆前,会有黄牛围过来问你多不多票。而如果某一场你进场馆之前看到黄牛党反过来问你要不要票,就可以断定他们手里也有很多票卖不出去。而在过去三个月的演唱会中,黄牛最忙碌并且有炒价过千的演唱会,是9月24日梁静茹的。谁人气高,一目了然。
演出卖点的背后
唱歌重要 创意概念也重要
演唱会已经不仅仅是唱歌,而成了创意的比拼,所以现在的演唱会每一次巡回都有一个主题概念,比如蔡依林的“Myself”,杨千嬅的“Ladies & Gentlemen”,郑少秋的“大侠”,罗大佑的“光阴进行式”……每一次巡回不仅要和上一次主题不同,还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概念,制造高潮,带领大合唱,皆大欢喜。
以罗大佑为例,提到他,必定会想起浓浓的怀旧气息,但此次巡回的概念和创意是围绕“光阴进行式”、“恋曲2100”,用蓝、红、黄、绿、白五种颜色贯穿,分别代表人的内心、世间情感、土地和家、地球村以及空等不同的区隔,真正适合怀旧的只有“白”部分的经典大合唱,所以冲着怀旧去的歌迷会有稍稍失望,因为即便是如《牧童》、《追梦人》这样的老歌,也已经被他改得面目全非。
而所谓概念和创意也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字和语言上,比如王力宏的“Music-Man”音乐超人系列,就亮出十八般兵器之外,还大打漫画元素,以及变魔术玩儿大变活人,演唱会的元素更加多元和丰富。而梁静茹唱到《燕尾蝶》时的两大蜘蛛网,以及应她的英文名“Fish”特别制作的环绕舞台一周的小海豚,都是花了不少心思和技术支撑在里边。此外,当容祖儿和杨千嬅等歌手都在舞台上拿起吉他自弹自唱的时候,就可知道要做出个性真没那么容易。
共担风险的背后
广告植入多 人气越堪忧
一场演唱会下来,包括歌手唱酬、舞台制作、工作人员差旅、场馆租赁,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几个月的筹备,一个晚上三个小时就结束,所以演唱会的风险可想而知。如果门票销售不能保证,就需要冠名赞助等商业合作的参与,所以越是大牌人气高,就越是和大品牌合作,一次性拉到大的赞助。所以合作伙伴越多的演出,基本上就证明人气不如人意,需要各种大小赞助来保证不赔了。
演唱会的主办和承办单位都很有讲究,作为歌手,例牌都是在演唱会即将结束时发出一大堆的感谢人员名单,除了乐手介绍,就是感谢冠名单位和赞助商,这都算是惯例大家习惯接受。因为是港台歌手居多,往往会念错内地公司名字惹来歌迷哄笑。而容祖儿在演出时唱到中段,突然喊口渴并且拿来冠名饮料,喝完之后大赞并且一直拿着饮料瓶唱完整首歌,就显得广告植入过于明显了。相反莫文蔚在说完冠名赞助地产商名字之后开玩笑说大家都去买楼啊,倒是显得像在开玩笑。
一般演唱会都是歌手自己代言的品牌来冠名或者赞助,或者是把一场演唱会作为一个项目去招商引资。说到底,演唱会还是一个产品。尽管演唱会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但毕竟歌迷看得开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演唱会的产业链条越健康,对歌迷和市场才越是福气,接下来的宋祖英、邓紫棋、张惠妹、陈奕迅,但愿能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