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大西洋》海报
好莱坞3D科幻大片《环太平洋》内地票房已接近7亿元,与此同时,一部内容非常山寨的影片《环大西洋》也在网络走红。据悉,《环大西洋》早在《环太平洋》北美公映前3天就发行了DVD,且稳赚不赔。
这种以某些特征类似于某大片的方式拍摄发行山寨影片的行为,在业内被称为“寄生式”营销。让业内人士苦恼的是,尽管对行业骚扰极大,这种“寄生式”营销在法律上很少败诉。
有好莱坞公司专注山寨16年
和《环太平洋》的核心一样,《环大西洋》也主打“机器人打怪兽”概念,只不过《环大西洋》打的是存在于地球的怪兽,《环太平洋》打的是外星怪兽。《环大西洋》之所以走红,是因为《环太平洋》热映,由于两者片名和故事相似,习惯在网络寻找资源的影迷就栽了跟头,误以为《环大西洋》就是传说中的《环太平洋》。
《环大西洋》出自美国公司TheAsylum,这家公司可谓“专注山寨16年”,例如他们出品的《变形机体》山寨《变形金刚》,《我是结局》山寨《我是传奇》,《史前一亿年》山寨《史前一万年》,《霍比特人时代》山寨《霍比特人》,观众仅仅看片名,真的很难分清楚。
TheAsylum虽然致力于山寨,但没有一部电影赔过钱。影片完成后,TheAsylum会直接以发行DVD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不需要竞争院线票房,电影上市三个月后基本可以收回成本。
TheAsylum专注山寨战无不胜,原因是剧情原创。因为一般要比自己山寨的影片提前上市,编剧会从被山寨影片上映前发布的片名、海报和预告片来获得灵感,在别人的故事大框架下,自由发挥填充原创剧情,而且为了搭便车,创作周期短,从创意到成片只有三四个月。再就是成本低廉,《环太平洋》是投资近2亿美元的大手笔,但《环大西洋》只有区区50万美元的成本,TheAsylum出品的影片成本大都在100万美元以下,这样的作品在中国也是小制作。
华语片也玩“寄生式”营销
TheAsylum公司创始人拉特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山寨,他说那不过是“搭大片的方便”而已。一部电影利用与“宿主”影片某些相似的特征,以低廉的宣传成本吸引被混淆视听的观众的行为,被业内称为“寄生式”营销。
“寄生式”营销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不时出现。2012年,《笔仙惊魂》和《笔仙》两部均以“笔仙”为名的电影,曾经吵得不可开交。《笔仙惊魂》是新人导演和演员创作的“校园惊悚片”,《笔仙》则是韩国恐怖片名导安兵基导演,梅婷主演,投资1500万元制作的恐怖片。《笔仙》于2012年的5月宣布影片档期定于7月17日,此前没有进行过任何宣传的《笔仙惊魂》随后便称“将于6月8日上映”,抢先了一个多月。不少网友惊愕地表示,此前一直认为二者是同一部电影。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两部打着“基努·里维斯”旗号的影片《太极侠》和《功夫侠》分别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都宣布将于7月上映。《功夫侠》在拍完4年内默不做声,当《太极侠》宣传大半年后突然“杀”出来,选择和《太极侠》同期上映,难逃“傍名牌”之嫌。
“寄生式”营销引发不正之风
“寄生式”营销让被寄生的“宿主”苦不堪言。TheAsylum公司当年5月22日发行的《美国战舰》,给5月18日上映的《超级战舰》带来极坏的影响。环球影业不仅花费了高达1亿美元的成本制作《超级战舰》,更斥资3000万美元对影片进行推广宣传。但《超级战舰》在美国仅收获了6500万美元的票房,可谓赔了本替别人赚了吆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