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业内观点认为,中国演员片酬难降是制度原因。电视剧产业实行制播分离,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利益出发点不同,因此无法做到像日本、韩国几大电视台那样购片、制作联合体,可以集中有效地遏制演员片酬上涨。此外,虽然连续3年演员片酬看涨,但2012年再谈到片酬问题时,一个微妙变化尤其值得关注,聚焦点已从“演员片酬”变化为“明星片酬”,这也意味着,中国电视剧产业进入明星中心制时代。
站在维护演员利益的立场,谈到高片酬问题,明星经纪公司则替演员们表达了一番苦衷。2012年,虽然很多大明星一部戏就拿到了过千万的高片酬,但对于还签约了实际上降酬的二线演员和新人的经纪公司而言,实际所得并没有如泡沫般膨胀。一位经纪人透露,前年全年可以拿到1000万片酬的二线演员去年仅拿到了不足700万。去年一年,明星经纪公司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演艺圈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从演员中心制进入明星中心制,仅凭演技不再能保证演员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准的酬劳回报了,因此,经纪公司的中心任务也从为演员找好剧本、好制作团队变为大量培养明星。一个明星只要有话题性就有知名度,有知名度就能影响市场,这种影响力可以褒贬参半,但他们需要始终保持某种让人言之兴奋的新鲜感和曝光度。
很多制作公司发现,大多演员在寻觅好剧本时甘愿降酬,但他们却越来越苦于找不到好剧本。在过往的两年里,即使正规、专业的大制片公司也很少会再用几年筹备一个项目,市场上所供明星挑选的剧本虽然一年可以达到几百部,但大多是筹备两、三个月就上马的项目,拍摄阶段才发现各方面都很混乱,只靠一张明星脸撑门面,一旦发现陷入此种困境,明星自觉被骗,又会要求再涨片酬。从市场的角度看,供需关系的变化才是决定演员片酬涨跌的重要因素,很多炙手可热的当红演员一年推掉的剧本不下200至300部,在这样的供需关系下,他们的心态不难理解:“挣完钱再做艺术家也不晚”,因此接剧本价高者得的原则,片酬就是这样被哄抬上去的。
配角总片酬相对较低
2011年前,35岁以下的男、女演员都不在一线明星之列,尽管很多明星知名度和话题度都很高,电视台也不买账。但2011年网络视频发力年,彻底改变了演员片酬结构,年轻偶像明星有话题度,对网络受众有号召力,走红速度快,片酬涨势猛,片酬与演技不再有必然关联。事实上,很多一两部青春剧捧红的偶像女星片酬已经赶超了刘蓓、江珊、陈小艺这样成熟的演技派演员。以往业内的普遍规律是,一个演员达到表演成熟阶段至少需要十年磨练,再遇到一部好戏方有机会成为一线明星,拿到顶级片酬,但现在,这一过程缩短为明星面孔+一部热播剧。
媒体热衷关注明星片酬屡屡爆出新高,然而大多数普通演员在去年里片酬非但没涨,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实际是在下滑。在家庭生活剧中饰演父母辈的老演员按行规片酬是整部剧3万至5万片酬打包,有知名度的主要配角10万至20万整部打包,也就是说,配角演员一部剧的片酬总价都还不及明星主角一集戏片酬的半数甚至零头。
很多在二线上下的年轻演员常常陷于一种纠结,演大明星主演的电视剧要自降片酬为制片方分忧,无明星主演的电视剧很有可能片子都播不出来,更无翻身之日;那些演了一辈子戏的中年演员只有像陈宝国、陈道明、张国立、斯琴高娃、蒋雯丽等总数不过二十个堪称明星,其余已难再担当主角,虽然制片方往往需要这些演技精湛的大绿叶为年轻明星保证品质,但他们所能支付的片酬却在不断缩水。北京晚报记者 金力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