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兰近年转攻内地市场。
写下演唱会加场再加场纪录、写下小巨蛋连唱5场的是台语界天后江蕙。当台语歌脱离那卡西与夜市摊时,现今的台语歌手也努力突破市场,甚至冲向海外演出。
底本外界认为台语歌坛市场相对局限,重要是在台湾本地,甚至以南部为主力市场,海外则集中在东南亚一带,而国语歌手前仆后继的内地市场,则宥于语言限制,是台湾歌手看得到、吃不到的一块。不过,随着台语歌比例颇高的伍佰和五月天在对岸打下天下,连江蕙在新巡回都不再斩钉截铁拒绝海外场,台语歌手逐渐看到赚外币的机会。
尽管陈亚兰决定将重心转回台湾,但她过去在厦门经营的成绩,给了本土台语歌手许多启发。大家除了传统台语市场的台湾、东南亚外,也开端深入内地,只是重要集中在台语人口集中的广州、福州、厦门这沿海一带,熟悉市场的人士表现:“张秀卿的“车站”是多久前的歌了,但在沿海一带还是很红,可见台语歌在那里的市场。”
王建杰打算在对岸创业,开展演艺前途。
例如歌手王建杰,过去演戏、唱歌、当评审,一个月平均有两、三场运动,价码喊到一场八万元新台币,今年与乾坤唱片的合约到期,打算自行创业,将演艺重心移到对岸,直接在厦门音像唱片公司发片。还有许多歌手打游击式地前往演出。
但也有业者反应,虽然沿海的台语演出价码高,但台湾本地的台语市场很活络,也许媒体能见度不够高,但许多歌手每个星期在各地的婚宴喜庆运动不少,也许单场唱酬比不上海外场,但积少成多,海外场反而是在档期OK、跑一趟的附加价值高时,才会过海。
有趣的是,出了内地沿海地带,台语歌手就不必定唱台语歌。以新科金曲台语歌王萧煌奇为例,国、台语双声道都强,国、台语的歌也都红,但在内地演出,北京、湖南当然唱国语,到了广州、福州也唱国语歌,经纪人莉莉表现:“还是选大家共通的语言,台语歌则是有些电台很愿意支撑,会主动播歌。”
谢金燕的歌曲主打“自然语”,国、台语加英文搀杂,之前到北京参加演出,还是得将“练舞功”和“叉烧包”改成国语版出单曲,既可满足在京台商的思乡情,也尝试扩大歌迷群众。
谢金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