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消息》11时45分报道,建外SOHO一炮打响之后,SOHO中国将精力更多地转移到从价值洼地中发掘出某个项目,套上自己的品牌,摇身一变,打造成价值丰碑。在其做过的12个项目中,有6个在接手前是空置、烂尾,这些二手货不但发明了巨额收益率,还使周转率又上了一个台阶。详细情况下面我们连线中央台记者梁盛。
主持人:SOHO中国事怎么样来到手烂尾楼赚钱的?
记者:SOHO中国收购烂尾楼的密集期要从2007年算起,作为SOHO中国上市后的首笔交易,潘石屹从华远团体购得两处烂尾楼“民源大厦”和“北京公馆”,更名为“光华SOHO2”和“SOHO北京公馆”。2008年,SOHO中国又一并收购了位于中关村的“金和国际”和东二环朝阳门的“凯恒中心”,更名为“中关村SOHO”和“朝阳门SOHO”。2009年又收购了北京嘉盛中心和上海东海广场。在2009年正在开发和销售的10个项目中,竟然有6个是空置、烂尾。 而这些二手货不但发明了巨额收益率,还使周转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以北京嘉盛中心项目为例,SOHO中国斥资23亿元国民币,可售建筑面积为10万多平方米,均价不到23000元/平方米,收购时该写字楼已竣工。收购后仅两个月时间,公司就启动了该项目标销售,平均售价为 43000元/平方米,比收购价格高出约89%。更为重要的是,有价又有市,成交火爆。开盘首日就售出 47000 平方米(首期总面积的80%),录得合同销售收入 21亿国民币,收回了总投资的约90%。 周期只有两个月,而且毛利率也高达38%。SOHO中国这个项目上实现利润11个亿。
主持人:SOHO中国这种倒手烂尾楼套上自己的品牌销售的策略确实是一本万利,那么这种经营模式是否也有一些弊病是需要注意的呢?
记者:确实如此,业内的地产专家说:商业地产不同于住宅,对品牌和客户渠道的依附性强,且这些靠多年经营的累积,非一日之功。因而,商业地产由品牌形成的护城河远大于住宅开发商,成功的惯性也远大于住宅。万科、中海品牌再牛,也还是要老诚实实开发,不可能买别人的房子,挂上自己的牌子,多卖一倍的价格。 他们提示说,SOHO中国需谨记,既然品牌是自身最大的价值,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开发到改革到倒卖,当品牌的内涵越来越稀释的时候,该警惕烂尾楼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