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认为,不希望价格上涨的潜意识影响人们对CPI的看法。通常,居民对于市场上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下降不敏感,比如手机、彩电等家电产品等,一直在下降,可很少有反映。而对价格上涨格外敏感,近几年反映比较强烈的包括猪肉、鸡蛋、医疗服务、教育费用等。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司司长魏贵祥表示,目前的CPI统计的确存在难点。对于房价统计,目前的数据是全国平均数,如果单看北京一地房价,差别比较大。再比如教育类消费,在统计中,占样本三分之一的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对此数据较敏感,反映强烈,可是像“择校费”这种价格,不可能统计在CPI中。医疗消费同样,这几年药品价格一直在下调,可患者看病总费用在增加,医院给你多开药、多做检查,这在CPI统计中也无法反映。同时,对医疗费用反映强烈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口,在统计样本中也只占一部分。
目前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低、消费面窄,收入主要用于吃、穿、医疗和子女教育,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低。国家统计局认为,近几年一些生活必需品不断涨价,低收入居民反应敏感,感觉实际消费价格上涨应该比公布的CPI数字要高。
对此,魏贵祥说,针对低收入人群,国家统计局在全国90个市县编制了“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指数”,选定了149种直接与百姓生活关联密切的吃穿用类商品,加以统计汇总。不过这个数字主要供各地方政府参考,以便于对低收入者生活进行补贴。
国家统计居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对于CPI统计将本着公开透明原则,期待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更多的建议。他赞成,在统计方法上既要符合国际惯例,也要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据悉,新调整后的CPI统计中各类商品服务权重比例,国家统计局将择日对社会公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