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在颁布的《未成年人上网领导》中,否定了“网瘾”的定义。但令人担心的是,在“网络毒品”观念的助推下,家长们面对孩子沉迷于网络,会立马认为孩子中了毒、患了“病”,而不去反躬自省自身行动有何不妥,及在子女的教导上有何缺失,甚至将自身的义务与任务用金钱来“搞定”。
近日,江苏盱眙县一个网瘾治疗中心的14名少年,因为无法忍耐单调的伙食和生活,把教官捆绑起来后出逃。因打车时无钱付车费,遭的哥举报后被民警带走。
对于这家戒网瘾治疗中心本身及其治疗过程的合法性,我们暂且不论,令人颇感困惑的是,面对受委屈“流亡”的孩子们,几乎所有的家长一边倒地选择了“遣回”!戒网瘾治疗中心何来如此“魅力”,令家长如此笃信呢?
其实,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在颁布的《未成年人上网领导》中,否定了“网瘾”的定义,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实。可是事实上,一些戒网瘾的治疗机构仍旧生意红火,沉迷于网络的少年们依旧是难以逃脱“被治疗”的命运。
这14名流亡未果的少年,事后如是称,“自己其实并不是家长和学校想象的那样是网瘾太重,只是有时是不满意家长的做法和说法,故意上网找乐趣的,不上网也没有其他有意思的处所可去。”看来“网瘾”定义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随着卫生部等权威部门的发声,便可改正。视网络为“毒品”的偏见,已悄然扎根于坊间,驻扎在家长心中。
令人担心的是,在“网络毒品”观念的助推下,家长们面对孩子沉迷于网络,会立马认为孩子中了毒、患了“病”,而不去反躬自省自身行动有何不妥,及在子女的教导上有何缺失,甚至将自身的义务与任务用金钱来“搞定”。
不可否定,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非但令很多孩子迷恋,就是大人也难以抵挡其诱惑。从一个侧面看,这不但反应了当下重压生存状态下,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自我封闭式的“宅人”游戏,其本质是在回避网下撞遇的一堵堵“墙”。
由此看来,“网瘾”问题看似一种“病”,却放大了社会的多重缺失。寄盼望于建一座围墙,将孩子们与外界隔离,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推辞义务的“瘾症”。面对这14名“网瘾”少年的无助“流亡”,我们的社会及家长们是该换位体察一下孩子的生存境遇,从拯救者的偏见与狂妄中走出,给孩子宽容的拥抱。(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文/杨海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