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信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过程--其细腻活泼的线条构图;壮丽古朴的画面;跌沓起伏的情节;精美的背景音乐……都堪称中国动漫作品的经典之作。最为难能的是,《大闹天宫》的主创人员在动画设定阶段,大批地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无论是出场人物的设计还是画面背景尤其是背景建筑的完善表现,都浸透着主创人员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据当年的主创人员、动画设计严定宪回想:《大闹天宫》剧组的重要原画、背景设计等十几个人,于1959年冬,背着创作工具,北上进京,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等名胜古迹,收集了大批的中国古典建筑、佛像、壁画等素材,正是主创人员过细严谨的态度;立足本土文化的创新精力,使得这部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成为一代经典。

《大闹天宫》剧照
无独有偶,日本早在1926年就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并由后来被称作“日本动漫先驱者”的大藤信郎改编创作了日本版的《大闹天宫》--《孙悟空物语》,并轰动一时。提起这部《孙悟空物语》,信任同胞们只要看了日本版的“孙悟空”必定会被“雷倒”。

《孙悟空物语》
这哪是上天入地、七十二变的美猴王啊,分明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日本小孩儿么?但就是这部《孙悟空物语》,开创了日本动漫创作者于作品中摸索日本本土作风的潮流。
首先,这部动画奇妙地活用了日本传统印纸——“千代纸”。几乎所有人物和场面背景,都是由“千代纸”拼接构成,再辅以“千代纸”特有的和式花纹,使得整部作品古朴中蕴有新意;其次,日本人对千代纸有一种怀旧的情愫,在封建时代绘画者常常藉由千代纸上的图纹,抒产生活上的欢愉与苦楚,所以千代纸承载了日本民族往日的诗意与动荡,这样作风的动漫作品问世自然倍受本土国民的爱好;《孙悟空物语》的问世,还开创了一种“千代纸漫画”的动漫表现情势--即先将千代纸剪下,接着并列在不同种类的玻璃上,开创了“背景烘托远景”的特别技法。这种漫画既活用了日本独有的传统民间工艺素材,又以黑白电影的拍摄伎俩表现出极具魅力的光与影的世界,亦真亦幻间更增加了观众的幻想空间,于朴素古雅中彰显奇特的个性与艺术气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