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同样有不少中国企业,他们的表现还很优良。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介绍,目前在英国另类投资市场(AIM)上市的中国企业的指数要比AIM自身的指数高16%,而且这些企业今年1-4月的增加都在55%以上。
“我们来中国只是给中国的中小企业供给一个帮助的融资渠道。也就是说,中国有近百万家可以上市的企业,就算中国的资本市场每年有4000家企业上市,也要等200 年这些企业才干全部进入资本市场,所有等不了200年的中小企业可以到德国上市。”德意志交易所团体北京代表处代表毋剑虹说,2007年至今,已经有20家中国企业在德交所上市,德交所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非常好的“分洪渠道”,为中国的中小企业供给一个低成本、快速上市的场合。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资本市场也向大陆的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大陆和台湾同根同宗,台湾的资本市场不仅能给大陆的资本市场供给借鉴,同时也是大陆企业一个很好的上市渠道。”为吸引大陆企业到台湾上市,台湾宝来金融团体副总裁黄齐元大打亲情牌,“目前科技企业要在大陆创业板市场上市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一些企业往往会选择欧美资本市场,但很多专家认为,这些企业到欧美上市存在语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障碍,如果到台湾上市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
黄齐元表现,台湾的资本市场非常合适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科技企业融资。台湾的游资非常充分,而且很多投资人本身就是成功的创业家,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有更深入的懂得。“所以,科技企业在台湾的资本市场上市是有优势的,虽然大陆的创业板非常活泼,但是想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太多了”。
等待“鲶鱼效应”
在境外资本市场的代表看来,支撑他们与中国创业板市场竞争的,除了海外投资者青睐“中国概念”外,还有境外资本市场的制度成熟、融资成本低等优势,尤其相对于中国创业板来说,科技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时间成本显然要低很多。
苏鹏表现,中国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是国内资本市场,但一些高科技企业可能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如互联网公司、干净技巧公司等,这些都有先例可循。
此外,境外资本市场制度规范、融资成本低也被这些代表重复提及。
祝晓健介绍,企业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时间大概是4-6个月,全部上市的前期费用是100万美元左右,除融资额的3%-5%要给券商做承销费用外,上市后的再融资不再收费,年费则固定在6000美元左右。
在德交所上市的成本显然更低。毋剑虹表现,德交所附属德国联邦财政部,政府每年拨给预算,对于上市企业的收费实际上类似行政办公费,企业上市成本非常低廉,交易所收的费用从1500-5500欧元不等,收费标准是相干法律硬性规定的,“而英美交易所的上市费用动辄10万欧元以上”。
维迪阿公司合伙人龙跃林表现,目前看来,境外资本市场在中国还有很多市场空间,他们对中国企业的上市是一种补充,也有必定的优势。一是风险成本低,因为境外资本市场不是审批制,“只要获得投资人的认可,投资人愿意买你的股票,你就可以上市”。二是财务成本低,而且非常透明。三是时间成本低,在境外尤其是欧洲的几个市场快则4个月就能完成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企业还需要辅导期,有的2-3年才干上市。
毋剑虹表现:“全球创业板成功的案例不多,很大原因在于保荐机构和投资人初期对企业的发展期望过高。许多国家的创业板开板后,保荐人盲目抬高投资人对上市企业的发展预期,导致投资人给出过高报价。随后在经济危机和网络泡沫的带动下,这些企业的经营开端呈现艰苦,市场预估的上市企业每年持续30%以上的事迹增速并没有呈现,许多企业被迫退市,这是中国创业板需要注意的”。在毋剑虹看来,中国创业板市场应当借鉴境外资本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严格的保荐制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