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策报道
已经正式运行200余天的中国创业板给国内资本市场带来了惊喜,也让境外同行刮目相看。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展览会中国金融高峰会上,参会的境外资本市场代表不约而同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境外资本市场是中国创业板的有益补充,是一条“分洪渠道”。
对于中国创业板来说,这些境外资本市场毕竟是“大灰狼”还是“鲶鱼”,有待持续观察。
200多天的喜和忧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创业板在出生以来的200多天中,既给市场带来了几多惊喜,也带来了一些担心。
首先,中国创业板的发展速度很快。截至5月24日,已有82家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交易,上市速度不仅超过了中小企业板,也超过了香港创业板。从1999年11 月至今,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为174家。
其次,中国创业板市场成为创投退出的主战场。截至5月24日,已上市和已过会的创业板企业共88家,其中有创投支撑的企业数量为51 家,占全部创业板企业总量的58%。
第三,中国创业板市场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豪情。创业板每天都在讲述新的财富神话,其宏大的财富效应将鼓励企业家的创业豪情。
与此同时,中国创业板也呈现了一些令业内人士担心的现象,如高市盈率问题。截至5月24日,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64.3倍,远高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平均估值,也高于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估值程度。高市盈率依附企业的高成长性,而从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的年报看,其表现与投资者的预期尚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在第十三届科博会中国金融高峰会的揭幕式上再次明白了中国创业板发展的方向。刘新华表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格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正在产生深入变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才能强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的新增加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代将持续鼓励和支撑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才能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通过拓展和丰富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方法、路径和渠道,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与资本市场有效融合,落实好创业板服务自主创新的功效定位,培养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摸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场外市场发展路径,并积极研究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形成有序的资本市场系统。
创业板的“分洪渠道”
纽约泛欧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以及德意志交易所,这些市场对中国的科技企业来说并不陌生,一大批国内科技企业正活泼在这些市场,并且表现突出。
此前,中国创业板尚未推出,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曾经是很多国内科技企业仅有的选择。然而,眼下情况已大不雷同,这些境外资本市场的代表广泛表现,“境外资本市场将是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有益补充”。
纽约泛欧交易所团体北京代表处代表苏鹏介绍,目前在纽约泛欧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超过55 家,除去18家传统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外,余下的都是中国的民营企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