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居高不下的房租,更大的冲击来自网络。由于网络书店具有折扣高、易搜索、送货上门等特点,因此争抢了实体书店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读者均表现,他们会选择在网上购置书籍,除了能省钱,还能送货上门。一部分书友更坦承,他们会先在实体书店看好要买的书,然后去网上订购。实体书店似乎充当了替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当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实体书店也推出过打折或送货上门服务,但这种销售模式在带来销量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成本,摊薄了利润。即使这样,折扣往往仍无法低过网络书店。据易观咨询的数据显示,2009年当当网新增用户数超过1000万,每日处理订单超10万单,每日快递商品数达30万~40万件,已占到全部图书市场份额的10%左右,表明网络书店正在日益攻陷传统书店的阵地。
而网络所供给的在线浏览以及免费下载等方法,也进一步分流了实体书籍的读者,在网上看书已经成为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选择。
此外,精品书较少,盗版、偷印市场不断瓜分市场份额等原因,又进一步影响到了实体书店的经营利润。
不代表传统文化没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由著名的消息记者、出版家邹韬奋等人创办,前身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10月,三店在香港合并。
1994 年11月23日,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与广州中华商务贸易公司合办的广州三联书店揭幕,广州三联也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精力家园。然而16年过后,当广州三联购书中心店店长彭意明面对媒体镜头时,竟然泣不成声。在书店不得不撤场的现实面前,她已无力再去诠释什么。
三联书店在知识分子心中盘踞着重要的地位。书店的存在给一代又一代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回想。当得知书店马上要撤场的消息时,很多人都感到惋惜。在他们看来,三联书店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的栖息地,当偌大的城市 “容不下”400平方米的书店时,传统文化似乎也无处安身。
季羡林曾在一篇名为《我心中的三联“店格”》的文章中写道:“我把我心目中三联书店的‘店格’归纳为8个字:清新、稳重、认真、求实。这个‘格’绝不是一朝一夕一挥而就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代的培养和酝酿才逐渐被宽大群众所接收的。”
三联书店在知识分子心中高尚的地位让人们不得不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来进行考量,但也有评论认为,书店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已,传统书店的没落不足以如此上纲上线。实体书店是走向了衰败,但在网络上,图书依旧卖得火爆。载体的转变并没有削弱文化的传播,反而是在网络的影响下,文化得到更有力的传承。
有媒体评论认为,正确认识图书零售终端在文化思想传播链条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出版后的图书以何种情势达到读者手中,充其量只是个技巧问题。从这个角度,我们完整没有必要忧虑,因为发达的电子商务和先进的电子浏览方法,在传播文化方面显然比传统的图书销售和印刷情势更有效率、成本也更低。
“后实体店时代”前途在哪里
对于实体书店未来的走势,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副会长王笑东在接收《每日经济消息》采访时悲观地表现,根据商会在北京市场做的调研以及会员反应的情况来看,在剩下的5成书店中今年可能又有一半会倒闭。蔡灵也认为,按照目前民营书店的经营状态来看,如果不尽快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加速关停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甚至有观点认为,将来8成民营书店都会走到尽头。
对于危机四伏的实体书店而言,未来的前途毕竟在哪里?
王笑东认为,国家在政策上应给实体书店特别是民营书店更多支撑。
蔡灵表现,在未来的发展中,民营书店可以采用“抱团”作战的方法进行应对,即特定区域的民营书店结成联盟,提升跟上游出版社议价的话语权,适当地延伸账期,缓解资金问题给书店经营带来的压力;在下游售书环节,可以共同打造一个网络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同时逐步向网络售书迈进,提升销售事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