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郭荣村 发自广州
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众多购书者排起长龙等候付款。7月29日,当《每日经济消息》记者来到位于广州购书中心六楼的三联书店时发明,和一周前的冷清相比,此时的热烈场面让书店多少有些“受宠若惊”。然而,眼前的这一景象却越发烘托出一种“好汉迟暮”的悲哀。从明天起,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分店将结业搬场,从而告别这块已演出了16年的舞台。
和三联书店在冷清中苦苦支撑的命运类似,许多惺惺相惜的实体书店如今也挣扎在生与逝世的边沿。毕竟是什么让它们在夹缝中喘息不止,又是什么让一些曾风光无穷的书店业巨头一一陨落?实体书店未来的前途又在哪里?
实体书店的寒冬
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店,几天前还满架的图书如今很多都被抢购一空,剩下不少裸露的书架。一些被前一批花费者淘剩下的书,又不断地被后来者拿起,不少“书虫”甚至推着堆得满满的购物车穿梭店中。
然而,就在和三联书店仅一层之隔的购书中心五楼,记者看到众多民营书店却是门可罗雀,人影稀疏。“热烈是三联书店的,我们什么也没有。”一名图书经营者告诉记者。
1989 年就入行的学联财经书店老板蔡先生已经不愿过多提及目前实体书店的艰巨和窘迫。作为广州第一批个体书店经营者之一,他自称曾走过了一段“田园牧歌”般的日子,那时候租金低,买书的人多,利润也相当可观。然而走到今天,他的书店只能亏本勉强经营。蔡先生表现,到年底租期满后,他就要和楼上的三联书店一样,告别与书相伴的日子。
广州购书中心是当地民营书店最重要的凑集地,被称为广州“最旺”的书城。然而即便如此,位于五楼的民营书店也从高峰时代的40多家陆续关停为目前的20多家。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20多家书店目前也是惨淡经营,不少都处于亏损状态,估计接下来还会有一批相继退场。
广州另一民营书店凑集地——中山大学西门文化街如今也是颓势尽显。这里曾汇集了10多家书店,如今只剩下4家勉强支撑。
梳理实体书店的地理布局不难发明,很多书店走的都是一条压缩路。三联书店最初位于购书中心三楼,租期满后退到了租金更便宜的六楼,六楼无法经营后只好撤场。中山大学西门的文津阁书店也是一样,开端在一楼有门面,后来一步步撤退到二楼。从地理地位看,很多书店也是从中心区域朝外围迁移。
事实上,此前已有很多国内著名实体书店或轰然倒下,或悄悄凋零。
2010年1月20日,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书店”的第三极书局正式关门。从2006年7月15日开业开端,伴随它的就是一系列亏损数据。
曾试图打造国内最大图书销售连锁品牌的席殊书屋也以失败告终。在光辉时代,它在全国400多个城市拥有600家加盟店,最后或倒闭或调换招牌,开创人席殊更是陷入出版社和加盟商的追债之中。
来自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有将近5成的民营书店倒闭,且倒闭趋势还在加剧。
房租“高如山”网络“深似海”?
谈起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分店结业搬场的直接原因,书店负责人表现是由于租金太高、入不敷出,给经营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对此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现,2003年至今,同等面积的民营书店店面租金至少涨了3倍,而利润起源却没有相应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急速上升。
一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图书的采购价为图书定价的65%,加上流通环节费用,到书店后还有大约30%的毛利润,不过书店租金以及人力、水电等费用又要占去20%,因此剩下的利润已经非常菲薄。如果书店客流少或者打折运动频繁,很可能就会亏损。以思考乐本来在上海浦东的一家门店为例,书店一年的营业额为约为1200万元,但租金就占了营业额的1/3强,达到450万元,加上税收、水电、人力等成本,最终每年亏损300万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