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在清华读硕士开端,倪正东在园子里呆了六七年。离开学校时,他已经有了典范的“清华范儿”—很难给人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相貌普通,穿着随便,声音不高不低,对每个人都彬彬有礼。
倪正东的印象中,早期清华的学生在国内创业者并不多,都是零碎的。后来互联网创业风刮遍中关村,技巧无可避免的与清华接洽起来,清华慢慢有了创业的土壤。1998年,倪正东模仿麻省理工在清华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打算大赛,有几百个项目报名,掀起了清华学生创业的风潮,“其中70%的项目是做网站。”
低调,“清华帮”的特点在清科浮现无疑。倪正东说,“很多人认为清科只是个研究机构,是个举办会议的公司,其实我们也做投资,只是不太说。”公司会议室,清科已投资的项目密密麻麻的贴了满墙。
倪正东笑笑说:“清华人做事还是很踏实的,不太虚;想法比较简略,但目标比较明白;比较抱团。”几句话就像论文摘要般做了一个总结。
他也思考过这个有趣的问题,同一个人进入清华或是北大,为什么毕业后性格会完整不同?“可能是因为北大有未名湖,大家绕着未名湖转来转去的散步;清华有主干道,大家都骑着自行车直来直去的狂奔。”
倪正东心目中,清华的创业代表人物是迈瑞医疗董事长徐航和北极光合伙人邓锋。对大众,来说,徐航并不属于耳熟能详的名字,邓锋做投资人之前的创业经历也很少有人懂得。迈瑞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医疗器械,却在一直被海外公司垄断的高端医疗设备范畴杀出一条血路,曾引发海外资本市场无穷的高兴与等待。邓锋曾被称为硅谷最成功的5位华人企业家之一,他和两位好友一手拉扯起来的公司Netscreen,在美国发明了40亿美元的并购神话,不过这段经历即便偶尔见诸媒体,也大都语焉不详。
邓锋的投资理念极具清华特点,“我要做farmer(农民),而不是hunter(猎人)。猎人每打一枪都要有收获,做风险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干看到成果。做一辈子farmer,又有什么不好呢?”
清华创业和北大创业,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创业范畴的选择。北大毕业生、好投网总裁户才和评价:“清华创业的出发点更集中于技巧,而北大更集中于市场机会,先考虑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源,再考虑如何把握这些资源。”无论是创立了ChinaRen、空中网的周云帆还是创立了中星微的邓中翰,都以新技巧为起点,属典范的清华“技巧派”;而来自北大的丁健创立亚信源于技巧交换的市场需求,俞敏洪创业源于测验市场的呈现。张向东曾对豆瓣网的杨勃(清华物理系1985 级)说:“1998年互联网热潮,你不为所动,我凑热烈跑过去。”
这也导致北大更容易呈现“跨界者”。丁健学化工出生,俞敏洪做新东方虽然和老师身份沾了边儿,但创立新东方仍属跨界。因为当年“个体户”还是很难的决定,俞敏洪也为此抵触过、困惑过,甚至还哭过。
其实,这些差别早在他们弹吉他唱歌的校园生活中就有所体现。北大图书馆草坪的夏夜是最令人难忘的,但往往是清华的吉他手最终因为技高一筹坐在草坪的中央。北大学生弹琴在于娱乐和表达,清华人则更在乎技法而于此道痛下工夫。
迥异的校园文化
清华比北大更团结,经常一呼百应;而北大的创业者们更像一个个江湖侠客
谁是中国高校TOP1?这个争取在清华北大之间已经延绵数年,与此并行的另一个争辩是,谁更团结?
这不是一个简略的有关学校气质的问题。哈佛有企业家俱乐部,耶鲁有神秘的“骷髅会”,普林斯顿有“饮食俱乐部”,哈佛商学院1949届更是“美元堆筑的班级”。
每所学校的校友网络都是一笔财富。无论哈佛、耶鲁,还是牛津、剑桥,校友资源都是最易于获得的创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