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信用卡非法套现风波之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又一次几乎全军覆没。但和前次相比,第三方支付公司这一次的表现,让金融界人士看到了它对国家正常金融秩序的宏大杀伤力,如不及时加以铲除,它所带来的迫害不啻于一次小型金融危机。
据悉,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共有260家非金融机构向央行提交了支付业务登记材料,其中多数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以及预付卡发行等第三方支付业务。它们的年交易额可达6000亿元。
央行强推“超级网银”
1998年11月12日,由北京市政府与央行、原信息产业部、国家内贸局等共同发起的首都电子商务工程正式启动,断定首都电子商城(首信易支付的前身)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1999年3月,首信易支付开端运行,它成为国内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1年后,国内又出生了银联电子支付 (Chinapay)和上海环迅支付。
2001年,中国互联网泡沫决裂,刚刚萌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冬眠期。勃兴的机会呈现在2003年,当时非典肆虐,人们都尽可能避免外出购物和户外交易,电子商务市场因此爆发,第三方支付行业也随之复苏。此后的一两年,行业内出现了大批第三方支付企业,比较著名的有易宝、快钱、支付宝、付费通等。
2005年,支付宝的马云喊出“电子支付元年”的口号。此后,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网易旗下的网易宝、百度旗下的百付宝也纷纷参加战局。
无论是网络购物平台的高速发展,还是传统行业的大范围电子化,都让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范围迅速做大。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持续5年增速超过100%,远高于网络经济49.2%的增速。
然而,因为缺乏相干法律条文,支付宝、快钱和财付通等民营第三方支付机构一直游离在央行的严格管理范畴之外。如果肆意对其打压,恐引发民间人士的强烈反弹,且无政策和法律根据。面对既爱又恨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央行一时技穷。
2010年3月底的一天,各大小商业银行的网银负责人悉数被央行“请”至北京。
据与会人士私下流露,虽然很多人在出发之前已经知晓央行有打造“网银互联互通利用系统”之意,但少有人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各大商业银行间、各大小商业银行间的关系十分奇妙,商业利益纠缠十分复杂,不是说互通就互通得了。”该人士说。
然而,在北京的会上,央行表现出来的坚决和急切的态度,让与会人士感到事态的严重——央行将网银互联互通利用系统的上线时间断定在8月份。也就是说,高层留给各大银行进行网间接入系统开发的时间不足半年。
并且,央行当时表现出来的大魄力,也也让在场人士不敢心存鄙弃。有业内人士将央行此次打造的互联互通系统称为“超级网银”——它能为个人和单位用户供给跨行24小时实时的资金汇划、跨行账户和账务查询,以及当下支付系统所无法实现的跨行扣款、第三方支付等功效。根据央行的试点计划,被纳入试点范畴内的银行还将被容许开展第三方担保和预授权等业务。
至此,央行牵制民间支付机构的计划正式出台。
面对央行的来势汹汹,业内有很多人将此举懂得为“让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打仗”。因为坊间已有传闻称,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被暂停接入网银互接洽统。“如果第三方平台接入,将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产生重大冲击。”一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但在第三方支付企业看来,情况并不如此悲观。
支付宝大众,与客户沟通部总监陈亮认为,如果把央行比作一个父亲,那么,自央行正式负责监管第三方支付开端,无论是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是央行的孩子,就算对银行再怎么偏心,也不至于让孩子之间自相残杀。
而据熟悉央行的知情人士介绍,“超级网银”之所以暂时没有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缘于向它们发放支付牌照的事尚未尘埃落定,很难判定谁应当被接入或谁不应当被接入,“假如现在接入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年之后仍未拿到牌照,那不是自打嘴巴、贻笑慷慨了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