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4月15日以来,本报刊登了《黑色废塑料增白制出“毒饭盒”》系列报道,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省质监稽查总队曾安排7支队伍,同时对7家非法生产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查获“毒餐盒”720余万只,并查封生产设备数十台。虽然此次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毒餐盒泛滥的问题。一些企业在被查后擅自复产以获取暴利。
8月12日,江西省质监局下发了《关于严厉查处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各设区市局立即在辖区内进行全面清查生产毒餐盒的行为。记者了解到,这是我省首次在全省范围查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生产。
制售毒餐盒企业被查后擅自复产
4月初,本报记者接到报料,先后暗访了南昌市多家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企业和黑窝点,掌握了这些企业、黑窝点使用废塑料、荧光增白剂等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事实。本报随后刊登了《黑色废塑料增白制出“毒饭盒”》系列报道,曝光了南昌市部分企业生产毒餐盒,给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一事,并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一同向江西省质监局举报。
4月24日上午,省质监局稽查总队安排了7支队伍,同时对7家非法生产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查获“毒餐盒”7219800只,片材1020卷,废塑料846袋,查封用于生产毒餐盒的拉片设备12台,成型机25台,裁切机27台,造粒机7台等大量非法产品、违规原辅材料以及生产用设备等。
然而,此次查处行动并未解决江西省有毒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泛滥的问题,查处过程中违法企业百般阻挠,甚至有些企业在查处过后马上又投入生产。
彻查毒餐盒窝点须多部门协同行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在生产中使用低沸点的烷烃类化合物,如丁烷等作为发泡剂,这些发泡剂具有易燃易爆的缺点。就在8月初,南昌市一家名为“广利”的生产窝点就曾因为高温生产不慎引发火灾。
但与该窝点相邻的几处黑窝点仍然置生产安全于不顾,坚持制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
“我们的突击检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查获了大量成品毒餐盒,以及用于生产毒餐盒的原材料,还直接迫使7家企业中的两家关门停业。但仅凭我们的查处很难让毒餐盒销声匿迹,一些企业在被查封后仍偷偷生产,有些企业关门后转移到别处继续生产。”江西省质监局稽查总队队长周南昌告诉记者,毒餐盒的生产销售涉及多个环节,如果要彻底清查,必须要多部门协同,同一开展治理行动。
首次在全省范围查处制售毒餐盒
为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行为,加强一次性塑料餐盒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督促企业增强食品安全意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保障公众饮食安全。6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对一次性塑料餐盒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专项整治。
自8月10日起,中央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广东、北京、西安、南昌等地使用和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情况,其中本报记者调查报道过的南昌市多处非法生产窝点被重点曝光。8月12日,江西省质监局下发《关于严厉查处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各设区市局立即在辖区内进行全面清查,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要亲临一线指挥调度,南昌市局要重点对媒体报道的几家生产企业进行检查。
省质监局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的产品和专门用于生产违法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各设区市局要立即依法予以查封,并严格追查产品流向,确保不留死角。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使用废旧塑料、再生塑料生产塑料餐具的生产企业,要严格依法从严、从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提请有关部门吊销证照,触犯刑法的要坚决移送公安机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