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审计将来可实时联网监测
6月23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了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履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今年的审计报告,被称为迄今为止系统最完整的审计报告,不仅附有详细的审计成果公告,还首次就大案要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2003年6月25日,时任审计长的李金华代表审计署,首次在第一时间、全文颁布了牵涉很多重要部门的审计报告,这次的审计报告被媒体喻为"审计风暴"。
审计署办公厅副主任郭彩云持续多年参加了审计报告的起草工作。昨天,她接收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审计报告出台的幕后故事。她介绍,将来对部委的审计可以达到实时监测,将阶段性审计与年终审计相联合
启动审计
力保最新数据去年11月便启动工作
今年的审计报告细节变更之一是审计项目时效上的更新。"以前在审计报告中,审计项目涉及的年限可能比较远,但今年的审计数据都是最新的,绝大部分都反应了2009年度的情况。"郭彩云介绍。
为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做到最新,郭彩云说,"除专项资金审计外,从去年11月份开端,我们先启动的是中央部委的审计,这一审就至少是3个月时间。"
"对财政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履行和发改委分配中央投资情况的审计工作是4月初才启动。这里面存在部门决算与审计时间的连接问题,审计进点早了决算没有出来,他们可能还没材料可供给。"郭彩云介绍。
汶川灾后重建审计投入8000人
郭彩云介绍,审计项目标人员是根据项目大小决定的,最大的审计项目,比如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跟踪审计中,分批派驻的审计人员达到8000余人。
小项目只有几个人,对部委的审计是派出审计局负责承担,他们的工作人员在20-30人之间,一般完成两个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审计。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到准确的成果,工作重时间紧。参加专项审计的工作人员3个月在外出差,不能回家;部委派出局的进驻时间本来就晚,压力也很大,大家都是夜以继日地工作。"郭彩云说。
审计数据核对十余遍
身为报告起草班子的成员,郭彩云更多强调了一线审计人员的辛苦付出。
报告的框架、主线、重点是在审计署工作会上断定下来的。等到各个业务司把分项材料和数据报上来之后,起草班子开端汇总,并从中断定重点:什么进报告,什么能体现重点,什么样的案例与观点最吻合。然后他们要考虑行文,考虑如何把专业性的表述变成通俗可懂的报告;还有大批的数据需要核对。
"今年光附件中60多张预算履行情况数据表格打印就用了一个晚上,大批的数据是不容许呈现一个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复核对,起草小组中每个人从开端接手到报告出台大概要重复核对10余遍。"郭彩云介绍。
回应质疑
被审计部委有压力自觉整改
大众,对审计风暴的关注在于一种心情:为什么每年部委都会有这样巨额的违规资金呈现,为什么每年都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屡查屡犯?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美好的盼望,盼望看到我们的制度在健全,民主在进步。
事实也的确如此。
今年的审计报告,被称为迄今为止系统最完整的审计报告,不仅附有详细的审计成果公告,还首次就大案要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审计工作更加深入,审计成果颁布得更加细化,是预算监督和制度防腐的进步。
进步同样体现在部委的改良上。针对审计中发明的问题,审计署会给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会根据整改建议采用措施。
郭彩云举了个例子,她说,在去年年底整改措施中,为落实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财政部逐项列出了很多详细的整改措施,这在关于整改情况的公告中也可以看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