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高度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器重理论和实际相联合,保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联合,特别器重实验和实习环节的锤炼,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独立开展工作。从基础理论课的“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专业基础课的“电工基础”、“电机学”、“电器学”、“工业电子学”,到专业课的“继电器接触器主动把持”、“电力拖动基础”、“电力拖动主动把持”、“主动调节原理”等,都有完备的实验安排和严格的实验请求。当时的实验条件相对较好,不少实验设备和仪器都是从苏联购进的。实验课由学生自己提出所需器材,每个实验小组4到6人,人人都有任务分工,自己连线,自己调试,采集数据,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呈现问题,实验辅导老师领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验完成后还要写实验报告,老师认真批阅修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帮助大家深度分析、勇于创新,进步报告程度,好的报告还要在全班进行点评和表扬。记得我写的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实验报告,就得到过专业教研室主任赵昌颖老师的好评。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收拾实验报告的过程就是理论接洽实际的过程,就是自我总结进步的过程。多年来,“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成为我牢记在心的师训。老师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启发和鼓励我们深入思考,进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并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紧密联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除金工实习在本校实习工厂进行外,其它都是在工厂的生产一线进行的。记得在学习机床电力设备课后,到哈尔滨汽轮机厂进行专业实习,正好和工厂4米龙门刨床大修联合起来(这个“正好”确定是老师精心安排的成果),我们直接参与了电气把持系统的安装调试,这对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帮助极大。学校还在学生管理上充分施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导,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那时我曾在系学生会工作,学生会在招待新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组织文体运动等方面都施展了重要作用,每个班也都充分施展团支部、班干部的日常组织管理职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谐才能起到很好作用。所以很多哈工大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工作才能。
母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艰难奋斗作风的培养。我们进校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时代。母校千方百计解决实际艰苦,后勤部门想方设法改良学生生活。当时,哈工大的助学金是比较高的,我们班除一名同学是高干子弟没有助学金外,其他分一、二、三等,人人享有。新生报到后都把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交上来,辅导员老师和班干部研究个计划上报系里批下来就定了,没有人为助学金问题闹看法。同学们都以感谢的心情报答党的恩惠,不是党的助学金,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无法圆大学梦,更谈不上进重点大学。一些南方同学报到后,学校发给棉衣棉被,他们都深受激动、热泪盈眶。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尽量吃好,我们电机系食堂就发明了一种“电糕”,把玉米面发酵之后再通电,使面团的体积更加膨胀和松软,吃起来十分可口。同时,学校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与教导领导联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艰难奋斗精力教导。记得当时学校领导经常讲50个农民养一个大学生,12个高中毕业的同龄人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鼓励我们勤恳上进,爱护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为了补充粮食供给,学校在北大荒办了个清河农场,每年都组织学生轮流去农场劳动。同学们坐船沿着松花江经过一个晚上才干达到目标地,一路上碧波荡漾、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在掰玉米、割水稻、挖萝卜的农业劳动中,大家享受了收获的喜悦,也锤炼了坚强的意志,培养了艰难奋斗精力。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处处以身作则,施展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从南方来的,克服了气象不适应、饮食不习惯、工作生活条件艰难等多种艰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勤恳耕耘、孜孜不倦、无私工作、无私奉献,深深地沾染和影响了学生,也成为那个年代哈工大艰难奋斗精力的象征。在学校的关心教导和老师们的感召下,同学们面对艰难环境和艰苦条件,展现出良好的精力风貌,生活条件的压力转化成了决心为转变国家的贫困面貌而奋斗的强盛动力。学校号召同学们刻苦学习、强健体格。“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成了那一代哈工大学生的座右铭。大学时代塑造的这种艰难奋斗的精力品德,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克服各种艰苦,起到了长期的鼓励作用,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