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找不出书证的,暂时还没有相近音字可以代替的字,董文斌只好用空框符号代替本字,并用注音表示。如用来形容某种响声的“piǎ”;“piǎng”等。
《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聊斋俚曲集》以及《老残游记》中收录的济南话较多;对词条,董文斌从经史子集寻根溯源,尽可能考证出词条的本字、本义;总结对济南话的研究成果,除了《济南方言俗语辞典》,董文斌还写作了《济南惯用语荟萃》和《俗说济南话》两书稿
董文斌在写作中发现,描述济南风土人情、使用济南方言的书籍太少了。“研究北京、南京等地方言,有很多参考资料,但研究济南话的很少。”
董文斌发现,在文学作品中,《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聊斋俚曲集》以及《老残游记》中收录的济南话较多。《醒世姻缘传》故事背景主要是章丘,其主要方言是济南话;《金瓶梅》以山东方言为主;《聊斋俚曲集》有很多不是淄川当地话,而是济南话。
除了与济南方言有关的明清文学作品,董文斌还引用了李开先等山东作家作品的部分词句。也引用了一些方言用词比较典型及较为常见的着名作品,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但大部分例句选用了日常生活用语。还有更少一些选自吕剧唱段。”董文斌希望在表述时,能够表达出原汁原味。
董文斌介绍,他搜集的很多地道的济南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生活。“很多词语50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用了。”董文斌举例,像以前老济南常说的一个词“撒了嗢苦”,这是表示某件事黄了、不行了。比如问孩子考学怎么样了?“唉,撒了嗢苦了。”意思就是没考上。“‘嗢’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就有,表示感觉憋屈、难受,如‘嗢咽’。有人说这是回民话,其实不是的。”
对词条,董文斌从经史子集寻根溯源,尽可能考证出词条的本字、本义,并在词条后面列出引证。在引用古代文字典籍方面,选择了《说文解字》、《集韵》、《广韵》、《龙龛手镜》、《康熙字典》等。董文斌还查看了有关济南的种种书籍,如《历乘》和《历城县志》。
“莣花儿”是济南人用来形容有些年轻的女孩子轻浮、善变、不定性,之前人们多写作“王花儿”或“忘花儿”。董文斌查阅《尔雅》,发现在《释草》篇中有“莣”字,指芒草。秋天,芒草穗子的纤毛随风漫天飞舞,济南人取其轻飘不定的特点来形容人。
董文斌还举例,像“kuǎi( )”这个字,济南人指用脚侧面踢了某个人。这个字在《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都没有,后来董文斌在《醒世姻缘传》中发现了这个字。
总结对济南话的研究成果,除了《济南方言俗语辞典》,董文斌还写作了《济南惯用语荟萃》和《俗说济南话》两书。
《济南惯用语荟萃》收集了济南地区的惯用语。都是已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多年的,形成了固定的语句。全书分俗语、歇后语、民谣三大部分,《俗说济南话》是董文斌多年积累的关于济南话的随笔,则多是写济南惯用词当中的词、句,并对于所选的方言词的渊源、出处,做了适当的考证,尚待完成。
董文斌表示,方言是一种口头语言,从口语而来,很多人是只知其音,未知其形、其义。“但落在字面上总得有一个解释,必须找寻出词源,否则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
董文斌说,方言的兴起和当地文化及传播有着莫大关系。“济南历史悠久,济南方言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些方言有着自己的文化根基,也有一定的来源、出处。”
专家表示,这本书的编纂,对保留济南地方文化有着很高的价值和意义;董文斌希望在完善改进的基础上,能早日出版这本书,让更多济南人了解济南话
一部方言词典既要表达出方言调查研究的主要成果,又要运用辞书编纂的形式。这就要求方言词典的编纂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方言调查研究水平和词典编纂能力。在此之前,董文斌在企业工作时曾经做过通讯员,给报社提供过稿件。后来读了山东大学夜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这就是董文斌全部的文学和语言学基础。
董文斌觉得,他编写的这本辞典是一本工具类图书,“我编写的时候感到责任很大,尽可能做到专业,希望在学术上有些价值。”
“词典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编写规范,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为了编写这本《济南方言俗语词典》,董文斌从头学起。“像对于词语的解释,要求准确无疑义,本义、引申义都要解释清楚。每一个字条都有字数要求。举例一般限制在三个以内。”在体例上参考《辞源》、《辞海》等权威工具书,遇到问题向专家请教。
初稿写完之后,董文斌请一些专家学者及出版社看稿样。董文斌说,他们都对辞典给予相当好的评价,并从注音、选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在写作之初,董文斌就找到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并参加过方言词典编纂工作的山东大学朱广祁教授。“双音注释的形式就是朱老师建议的。”看过书稿后,朱广祁对一些词条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一些济南方言中的疑难字,朱教授也给董文斌提供了参考意见。“朱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专家,而且他对于学术问题非常严谨,指出了书稿中的一些错误。”看过书稿后,朱教授认为董文斌的这本辞典基本符合专业标准,对词条的收录较全。
济南大学原副校长党明德偶然看到这部书稿,他认为,董文斌的这部书稿下了很大工夫,“一是这本书对济南方言俗语搜集比较全面,另外对方言的来源以及音义解释比较到位。”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张兵从事传统文化、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2010年初,他审看了《济南方言俗语辞典》的初稿。他认为,这本书的编纂,对保留地方文化有着很高的价值和意义。济南方言非常有特色,但对它的研究却非常薄弱,特别是系统出书的还比较少。除了山东大学教授钱曾怡的《济南方言词典》,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看过书稿后,张兵也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在对于词条的考证时,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一些词条没有提出最早产生的时期及出处文献,有些词条对历史纵向发展的考证不是很清晰。
济南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王菁也粗略看过该书的初稿。她从出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董文斌的《济南方言俗语词典》对济南方言的搜集比较系统全面,但因专业性相对较强,可读性不强,如果面向社会大众出版的话,读者面会比较窄。”
董文斌告诉记者,他希望在完善改进的基础上,能早日出版这本书。这既是对他这么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肯定,也让更多人能了解济南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