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来自温州的热钱在国内“炒作牟利”受到道德眼光的指斥,在国外则被称为攻城掠地。不过对温州商人来说,所有投资都是自己必须承担的风险,因为他们是民间企业,而这些投资由于没有政府的背书,又是走在官方开道之前,往来对象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往往靠的是潜规则和灰色地带的做法。
2009年前后金融风暴正盛的时候,据说温州民间资本在迪拜房地产市场就被套牢50多亿人民币;而俄罗斯打击存在多年的“灰色清关”事件、罗马尼亚查封华人商铺,首当其冲都是温州商人,损失也是数以十亿计。在国内,山西煤改也让买卖煤矿图利的温州商人折损250亿元。
温州商人对外界以“炒”字概括他们的投资行为相当反感,在他们看来,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机会受到极大限制的正常反应。
闯荡似乎是很多温州商人的特质。他们并不因为赚了些钱就成为守财奴,小心翼翼守在家乡看着银行存款免得被人拿走,而是为财富寻找更多更好的出路。
但是富人虽多,温州城市市容却相当令人失望。
最近走访温州,待的时间其实不长,但是在市区随便转转,所见景象只能说无法与温州人的财富联想在一起。
马路上坑坑洞洞,车行一路颠簸,作为城市门面之一的出租车老旧得很,建筑谈不上美感,也多陈旧,人行道更不用说。唯一比较气派新颖的,应该是市政府所在的广场一带。
温州的富裕已经超过一代人,近800万户籍人口中,去年人均所得3万7000多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1000多元,约6000美元,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这在全世界国家是排在百强以内的,比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富裕。
有人说温州人虽有钱,但很多企业并不注册在当地,很多有钱人不在当地纳税。不过温州政府去年财政总收入411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城市中属于靠前的行列,对于富裕了很久的城市来说,应该没有理由不给自己的门面打点得更精致一些。
美丑难免主观,不过同样只去过温州一两次的上海朋友也有这种感觉,显然值得深思。温州商人在全世界打拼赚钱,包括先进城市,回到家里却没想过可以更“先进”一点吗?但这是政府的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