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未曾引人注目的石碑,在2011年的春天与地名工作者邂逅,数月研究更有惊人发现:此碑刻或为一代书家杨桓第三件传世书法作品,以734字创济宁元代碑文之最,且因杨桓篆额书丹后不久即辞世,亦属一代书家旷世绝笔。
有一块石碑,在静静的岁月中,一直未曾引人注目。2011年春天,进行地名考查的济宁地名工作者张培安、崔继超来到这里,发现了这块神秘的石碑——元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杨桓篆额书丹的《尊经阁记》碑。
发现此碑后,张培安做了长达数月的考证和调查工作,查阅了济宁尊经阁构建年代、历史变迁、湮没年代,走访了济宁的人文学者、民间耆宿,并对济宁元代的行政区划、济宁古代史以及济宁的庙学教育、书丹篆额者杨桓的生平事迹做了针对性的深度探索。为了辨识碑中的异体字、古体字、古俗字,他还专门购买了《中国楷书异体字字典》,通读了《中国书法三千年》,请教了对篆隶有造诣的书法家,最终得出结论。发现之一 精湛的传世绝笔《尊经阁记》碑,碑高321.5厘米,宽104厘米,厚23厘米,碑头77厘米,碑身244厘米,整筒碑用一块石头雕制而成,碑帽用高浮雕手法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如同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图案雕工精细,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无不显示碑额的精心设计与雕刻。碑额篆书四字,每字18×13厘米。碑正文共17行,每行48个字,共734个字,每字大小为4×4厘米。篆额书丹时间为元大德三年夏四月庚午,而史料记载杨桓当年即1299年辞世,以此可以推断,这是其生命中的绝笔。发现之二 字体与字数之最
据张培安介绍,杨桓书法传世作品仅有两件:一件是济宁《李太白酒楼记》小篆碑帖,此碑原在济宁,久佚,只有拓本传世,现已由济南出版社影印行世;另一件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篆《元三家书无逸篇》。新近发现的这件《尊经阁记》碑刻应是杨桓第三件书法作品,前两件均为篆书,此件为楷书,是杨桓楷书墨迹的首次发现,堪称罕见的杰作,而济宁发现元代碑文字数如此之多尚属首次。发现之三 杨桓楷书的价值 “杨桓博学多才,精通古文字,在文字学和书法方面有重要贡献,著有《六书统》、《书学正韵》等书。工书法,尤精篆籀,在当时享有盛名,元代书坛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法家倡导复古、宗法晋唐,出现了一批篆书群英,善写篆隶者,计百人以上。其中在元大都为官者善篆书或兼工篆、隶的约有二十余人,杨桓当属元大都为官者之一,可惜杨桓墨迹存世较少,”接受《文化周末》记者独家采访时,张培安说,“《尊经阁记》碑杨桓楷书的首次发现,对于研究杨桓其人,研究古文字演变和元代书法、元代儒学教育,以及济宁地区的民俗风情、地理变迁、名流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文物价值。” 发现之四 好儒风行尊经阁
在专业的文物、地名工作者中,“尊经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用张培安的话说,有文庙的地方,都有尊经阁。
历史文化名城济宁,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名胜古迹众多,以“三塔七寺十八阁七十二衙门”而久负盛名,“尊经阁”即十八阁之一,坐落在济宁文庙内。这次发现的《尊经阁记》,记载了尊经阁建设的缘由、经过;通过《尊经阁记》碑,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济宁的地方官员和士绅阶层对尊经阁建设的重视,从选址、购地、勘察设计,无不细致精微;涉及官员和士绅之多,也反映了元代济宁地方尊经好儒的文风。
张培安向《文化周末》记者介绍说,元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元朝处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之下,重视武备,轻视文教,把上品的儒生降为“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独尊的地位,科举制度亦长期废置。后在统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认识到文治对于增强国力、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采取尊孔重儒、兴学明教、重用儒士、推广汉化的政策,六经作为儒家经典,成了各级儒学、书院的必读教材,“郡县莫不有学,学皆有孔子庙”,儒学均与先圣庙建在一起,所以人们常称儒学为庙学。这些孔庙的特点是庙和学联为一体,济宁的孔庙即称为文庙,是祀孔子、文人聚会和讲学之地。庙之位置或在学的前部,或偏于一侧。其主要建筑的布局形制由庙前广场、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组成。棂星门前或内设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棂星门内是大成门(俗称戟门)。大成门内为大成殿和两庑。大成殿祈孔子,两庑祈孔门弟子和历代贤儒的神主,两庑必须有足够长度,构成不同于四合院的廊庑院布置形式。而庙学之学的部分,往往是沿庙宇的中轴线设有学官视事和生员集会用的明伦堂(也称明德堂,兼作讲堂,或在明伦堂后再建讲堂)、藏书用的尊经阁等。两侧则布置名宦祠(祀当地有政绩地方官)、乡宦祠(祀本地出身的著名官员)和师生教学用房及斋舍。
济宁的文庙建筑形制与上述大体相同,尊经阁属于文庙的附属建筑,从尊经阁碑记看出:建设尊经阁缘由是“讲授有堂有室,独经籍不屋以藏,岂不大缺行视”,于是济宁州官绅倡议“购地3亩”,建“州中杰观”尊经阁,以作藏书之用。《尊经阁记》碑书法的玄妙
在对《尊经阁记》碑长达数月的研究中,书法鉴赏成为张培安的最用心之处。《文化周末》记者在他的研究记录中读到,《尊经阁记》碑额“尊经阁记”为濡足浓墨的阴刻四字篆书,用笔稳健,大度谨严,雍容华美,丰硕厚重,力饱气足,刚柔相济,结体与笔画疏密有致,相互呼应,书家善圆弧用笔,秦篆笔意浓郁。碑身系阴文楷书,但字里行间却蕴藏着篆隶的意味,一字中囊括多体,一体中别成点画,整个作品看起来笔法刚劲、笔墨凝重、结体方正、点画遒劲,线条工稳、布局谨严,方正中有圆韵,圆韵中有矩规,张扬中有矜持,矜持中有率真,刚劲中有婀娜,遒劲中藏媚婉,雄强中有优雅,优雅中含阳刚,既刚健如刀,又轻柔如水,可以窥见书家技巧的成熟,学养襟抱的丰厚,表现了书家高深的文字修养、文化素养和气质品质,是难得难见的楷书作品。试看首句“六经如日中天”,天字下面的人字,一撇一捺,既工稳、厚实,又纤丽,精巧,撇似丽人拾阶,捺做名士纵酒,写得顶天立地,大有力拔天气盖世、泰山压顶不弯腰之势,而人字上面却不通过上面的第二笔横画,又有一人托天之概,把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气韵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而如字的女字旁,写得瘦削、婀娜、形象,似秀女婷立,若娥眉顾盼,而女字旁左边口字,写得刚劲,工稳,一字中既有阴柔,又有阳刚。既然是楷书,自然有唐楷遗风,如第三行的“刘”字,第十行的“五”字、“朋”字,形同欧阳询笔意,是延续了隶书形体、未完全楷化的写法。全碑文字整体堪称:一字点画囊多体,楷书篆意隶风骨。文字结体中少见趯(tì竖钩)笔,本属趯笔的字体,书家用一竖书写,楷书中融入了篆书的笔法。另外,碑中有许多异体字、古体字、古俗字,足见杨桓古文字功底深奥。
纵贯全碑,篇帙之大,洋洋洒洒,笔墨酣畅,扑面而来的密密麻麻的古朴文字,着实令人心生震撼和仰慕之情,那文字的方正、工稳、古朴、典雅,一字字一行行,每个字如同一个音符,通过作者那用笔娴熟的轻重徐疾、提按顿挫,通篇呈现出一种琴音瑟律的音韵美、律动美,可以想见古人对于文化是多么尊崇和敬仰,“笔参篆籀字树石,行年稚弱气超迈”,时年已66岁且不久即撒手人寰的杨桓,是带着怎样一颗虔诚之心,用自己血肉之躯要趴在那冰冷的石头上,用毛笔蘸着朱砂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一点不错、一气呵成地工正地书写下这734个字的呢,是否他当时身体已有了不适,或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仍然坚持作好最后一部精品制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留下的书法杰作,以及这众多的书法文字所透露的精神和灵魂,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无价之宝。
在间断而长达两天多的采访中,张培安始终在向《文化周末》记者赞叹古代文人对于文化的尊崇与敬仰,并由此表现出的品格与精神。杨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谈到杨桓,张培安给《文化周末》记者留下最深刻的一些印象,是杨桓这个人很勤奋,而且对文化、天文、历法等情有独钟。
杨桓(1233—1299),字武子,号辛权,兖州人。他自幼聪颖警悟,又勤奋好学。曾读《论语》见孔子批评宰予白天睡觉是“朽木不可雕也”,便立下誓愿,除非病得卧床不起,今后白天绝不睡觉。
由于勤奋好学,二十岁时即为郡诸生,受到当时的名流的赞誉,三十岁时任济宁路教授,后又应召入京任太史院的校书郎。太史院为掌管天文观测、历法修订的机构,近似于现在的科学院。他曾奉旨撰《仪表铭》和《历日序》,以文辞典雅而受到了皇帝的褒赏,赐钱一千五百缗而不受,升迁为秘书监丞,秘书监和太史院一样,亦属高级学术研究机构。通掌经籍图书、修撰日历及天文历数等。
杨桓不仅是造诣高深的学者型人物,还是一个有相当政治头脑的人。他在升任监察御史期间,行使监察百官,纠劾行政过失之职。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去世。此时有人得了一方玉印,上面的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令人不识其文字,杨桓辨识后说,这是一方传国宝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皇上晏驾,皇太孙将要登基,而玺复出,这是极大的祥瑞之兆,他于是撰文,详述玉玺的来龙去脉,献给了皇后。不久,皇太孙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杨桓针对时政上疏新皇,详述政治见解,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吏治、教育、文化、刑法等方面共二十一项:一是郊祀天地;二是亲自祭祀太庙,四时的祭祀按时举行;三是先定首相之位;四是朝见群臣,访问时政得失;五是诏令儒臣按时侍讲;六是设太学及府州儒学,教育培养生徒;七是颁行诰命以褒奖好人慰劳有功;八是区别章服以分贵贱等级;九是严格礼仪以整肃宫庭;十是定官制以削减内外冗员;十一是讲究钱粮财物管理以使国家财政富裕;十二是访求晓习音律者以修正太常雅乐;十三是国子监不可隶集贤院,宜正其名;十四是试补六部寺监及府州司县吏员;十五是增加内外官吏俸禄;十六是禁父子骨肉之间、奴婢之间相互告密和揭发;十七是制定婚姻聘财制度;十八是罢行使用官钱经营抽取什一之利;十九是恢复使用笞杖之刑以区别罪行的轻重;二十是郡县吏中有在中统前仕宦者,应给与优厚的待遇;二十一是治国之道应遵从
各地原来的风俗。这些建议可以看出他对时政非常了解和
熟悉,是经过认真的调查和深入思考所作出的切中时弊的
见解,这些建议得到了皇家的赞许和采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杨桓不仅是一个学问高深的文
臣,而是一个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政治家。此后不久,
杨桓升任秘书少监,参与《大元一统志》的编修,秩满回
兖州老家,将原籍的家产全部让给弟弟杨楷,表现了
“好女不争嫁妆衣,好儿不图坟头财”的古代孝贤宽厚
精神,受到时人的赞美。后朝廷又召他回京任国子监司
业,大约相当于教育行政、事业职能兼备的官员与专
家,可惜未能赴召而去世,时年66岁。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济宁新闻 > 发现:济宁元代《尊经阁记》碑(组图)
发现:济宁元代《尊经阁记》碑(组图)
时间:2011-08-19 11:14来源:现代物流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加强联谊共促发展
下一篇:梁山河务局仝兆水局长带病冒雨到黑虎庙检查指导工作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