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农机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利用当前农机作业“淡季”,建立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规范。
截至7月底,济宁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31个,入社社员达到5520人,入社机械达到26965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405台,联合收割机5012台,库房建设面积达到3.9万平方米。2011年三夏,该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面积达到280.3万亩,作业总收入达到1.6亿多元,纯收入7830多万元。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投入主体多元化。济宁市已逐步形成以国家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针对农民总体购买力不足等困难,济宁市积极提供政策扶持,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引导扶持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并协调解决合作社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管理运行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全部经工商注册登记,有明确的章程,齐全的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规范化管理,目前已有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获得了“全国示范”“省级示范”等称号。积极推行统一停放保管、统一指挥调度、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油料供应、统一维修保养的统一管理方式,探索了按作业量分配的有效办法,建立了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管理制度,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了运营效益。合作社享受作业补贴必须签订作业合同,约定责任义务,各方权益得到了保障。目前济宁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已从数量增长阶段进入了质量提升阶段。
三是经营服务规模化。合作社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市合作社基本实现了“五统一”作业服务,一些合作社还有自己的服务品牌。
四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合作社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以下类型:一类为农机户(主要是农机大户、农机经营能人)之间的联合;二类为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之间的联合;三类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四类为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协作,主要是乡镇农机部门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为当地农户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作业服务。
五是经营方式多样化。近年来,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方式上,济宁市有纯农机作业服务的,也有专业服务型的;有综合服务型的,也有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以及集团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