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在闻名遐迩的“孝贤故里”鱼台县,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子孝妻贤、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养老敬老蔚然成风,孝贤人物层出不穷,“孝贤文化”之光芒,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袁中锋———谁说女婿不是儿
早上,上门女婿老袁侍候着岳父母和妻子吃了早饭,就把老人从屋里背到院子里,“趁着天好,给老人梳洗一下,剪剪指甲。”“老人高兴,自己心里也就舒坦了。”———这是袁中锋28年来生活的一个缩影。
年迈多病的岳父母,瘫痪在床的妻子,赖以生活的七八亩责任田,全压在袁中锋一个人的身上。每天早晨天不亮老袁就要起床,待干完农活后再回家做可口的饭菜,照顾岳父岳母起床,再给瘫痪的妻子穿衣,照顾她吃饭,送女儿去上学;在每次去干活之前,他都要把茶水放在妻子能摸得到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回家看望一次……28个春夏秋冬,28载寒冬酷暑,一日三餐、洗衣做饭、擦屎端尿,老袁就这样走来。他也动摇过:何必在这里受罪?但当他看着妻子愧疚的眼神和年迈的岳父母时,心中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倔强地坚持下来,纵然肩膀上压着万钧重担,男子汉也应该做到坚决不逃避!
谁说女婿不是儿,28年如一日,袁中锋用自己无声的行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庭,用无怨无悔诠释着这大于天的孝义。
王莹花———孝道岂论年高
“请您带我一起去青岛打工吧,我会努力赚钱照顾奶奶、上交学费。”2009年的暑假,16岁的王莹花恳切地对准备去青岛务工的老师说,近两个月的假期,她省吃俭用结余下1000余元,把钱交给奶奶时,她的脸上洋溢着坚强的笑容。
16岁正是花样年华,然而王莹花却在这样的年纪承受了生命中太多不可承受之重:幼年的小莹花过早地失去母爱,已经是万分不幸,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七岁时,父亲又患上了精源细胞瘤,不久得了脑血栓及前列腺炎,从此卧床不起,年近八十的祖母年迈体弱多病,小小的王莹花,除了要主动承担起侍候父亲又照顾祖母的重担,她还要刻苦努力地学习;星期天,王莹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享受欢乐的周末,她要为父亲洗衣做饭,对祖母体贴劝慰,过重的家庭负担过早地压在她稚嫩的肩膀上,为让父亲在人间多活几天,她要登门求人,筹借资金;而当父亲离她而去后,她又对祖母百般照顾,孝敬有加,一切的家务和农活都由她来做;在校期间,她深知家中的拮据,自己省吃俭用,承受他人不能承受的压力,刻苦学习,积极努力来报答社会、报答曾热心帮助和支持过她的人们。
孝亲顺老岂分年高,王莹花正是用无限美好的青春谱就一曲新时期青少年的孝亲赞歌。
魏延旭———忠孝顾两全
“请派我到四川去,我一定不负鱼台人民的嘱托。”5·12地震后鱼台县建设局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魏延旭再三请缨,在2008年7月6日,他带领着援建队出发了,昼夜兼程30多个小时,到达四川绵阳灾区,面对着余震、高温、潮湿以及断水停电等种种困难,他始终坚持工作在一线,不仅提前八天完成援建任务,其工程还被评为绵阳市安置房样板工程;作为鱼台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站长,魏延旭监督工程300余项,下发工程质量整改通知书860余份,消除质量隐患300余处,工程合格率100%。
“敬老孝亲,是为人的本分。”作为他年少失怙的家中老大,魏延旭自幼就肩负起照顾弟妹的重任,待他们都成家立业后,他又把体弱多病的母亲接到身边嘘寒问暖、求医问药;对年届九旬、经常住院的祖父,他整夜陪宿,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按摩;1995年,他又在住房紧张、经济负担沉重的情况下,把远在安徽农村偏瘫的岳母接到家中悉心照料整整8年。
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魏延旭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与“小爱”,用满腔热情践行着忠孝两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