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欧美国家推崇再生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

时间:2011-08-25 10:23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 www.yunhepan.com

  不同时期建筑交相辉映 延续城市文脉

  欧美借“建筑再生”把根留住

  ◎本刊特约主笔 孙力舟

  建筑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从旧建筑身上,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如何对待旧建筑,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主流理念乃至文明程度。与当下中国盛行的“拆旧建新”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喜欢搞“建筑再生”。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再生”?它有何利弊?对当下中国的城市改造有何启发?

改建后的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资源再利用 保留城市历史文化

  如今,一些国人去欧美旅游,观感大都是欧美很多城市“新楼很少”、“显得破旧”,话里少了些羡慕,多了些自豪。诚然,中国近年大建新的商业区、住宅小区,城市和从前相比,显得光鲜漂亮。欧洲、北美经济增速明显低于中国,新建筑的确不多。但是,欧美城市显得相对老旧,也与不崇尚“拆旧建新”,喜欢搞“建筑再生”有关。

  在英文中,建筑的“再生”可以用reviving、revitalization、rehabilitation、regeneration等词。对于“建筑再生”,并没有很权威的定义。大致可以理解为,在保持原有建筑基本架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局部结构和装修,大幅度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

  事实上,建筑再生并非一个专业领域的生僻术语,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当年是燕京大学女生宿舍的静园院落,如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历史、中文等系的办公楼,这也是一种建筑再生。

  建筑再生具有资源再利用、减少耗材、保留城市历史文化等优点。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在“最佳城市实践”展区,就曾展示了布拉格等欧洲城市建筑再生的成果。其实,建筑再生源远流长,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古代和中世纪建筑再生的典范。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即“君士坦丁堡”),始建于公元325年,是由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建造,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东罗马帝国(又名“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将它进行重建,作为东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克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壁画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1932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它又改成博物馆,长期被掩盖住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艺术瑰宝,得以重见天日。

  著名的美国纽约华尔街(Wall Street),直译是“城墙街”之意,它得名于荷兰人1652年在当地(当时叫“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要塞工程。那座墙是荷兰式的土墙,市中心还有一座堡垒专门保护,主要目的是防范印第安原住民和英国移民的袭击。但这些军事建筑很快成为商业贸易的据点,并在18世纪末成为北美洲最早的股票交易场所。

  当年的麦涅巧克力工厂,现雀巢公司法国总部,坐落在法国诺瓦西尔市的马恩河畔。

  欧美过半建筑工程是再生的

  20世纪,欧美的建筑再生曾走过一段弯路。20世纪中期,德国建筑理论家吉迪翁曾宣称“无序的混杂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拆除旧城区,“扫除过去”,在废墟上根据新蓝图重建,也一度成为一些西方城市的主流。然而,人们逐渐发现,在罗马、巴塞罗那等欧洲名城,多个世纪的建筑相映成趣,新老街区鳞次栉比,正是“混杂”和“无序”让它们充满活力。谈到巴黎,人们很容易想到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蓬皮杜文化中心等不同时代的建筑物。意大利名城威尼斯也是如此。即使是常被欧洲人嘲笑为“没有历史”的纽约市,也有大量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建筑沿用至今。

  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筑再生已成为欧洲建筑业的时尚。2008年3月28日,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英国剑桥大学举办了主题为“再生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的学者,将建筑再生改造与低碳相联系,交流了各自城市的经验。

  到21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建筑工程的一半以上,都与建筑再生有关,而不是新建建筑。

  欧美再生建筑有五大类型

  概括起来,欧美的建筑再生,大体可分为五大类型。

  一是随着战争结束和国际形势的缓和,原来的军事建筑改造成民用建筑。欧洲有很多城市的名称以“堡”结尾,如英国的爱丁堡、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德国的汉堡、瑞典的哥德堡、赫尔辛堡等。从这些地名,我们可窥见军事建筑转为民用的痕迹。另外,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英国的哈德良长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等已丧失军事功能,这类建筑也大多改为旅游地。

  二是随着市区的扩大,原来在市郊的工业区及高污染工业迁出市中心,留下来的厂房再生利用。二战后,欧美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城市产业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大部分城市并未将工业区厂房一拆了之,予以拆毁或定向爆破,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

  三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比较简陋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小的居民楼,改造成比较舒适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大的居民楼,类似中国高校的“筒子楼改造工程”。

  四是因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变革而发生的建筑再生,主要出现在苏联和东欧地区。十月革命胜利后,曾有人主张将沙皇的宫殿作为专制帝国和资产阶级建筑拆毁,但被列宁等革命领导人拒绝。后来,革命者在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上加上红星,每天夜里持续闪耀,把宫殿改建为苏共中央的办公地点。苏联解体后,克里姆林宫又被改为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东欧地区,各国首都均有风格硬朗、造型浑厚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公共建筑。东欧剧变后,它们大多拆除了意识形态符号,改变了用途。其中,前东柏林市区的院落街坊式建筑最为典型。20世纪初,这些建筑多是贵族的宅院,东德建立后,这些院落成为住宅、办公和小型工厂结合的微型单位。1990年两德统一后,除了部分住房和办公区域得以保留,其他小型建筑的底层多变为咖啡、画廊、小型商店等。笔者在柏林游学时,就曾见过一些这样的底商宅院。

  五是在遭受战争严重破坏之后,为了延续历史文化传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力恢复城市部分区域的原貌,也可能保留一些战争遗迹,以供后人反思和凭吊。较典型的是,二战中几乎夷为平地的波兰华沙市中心区和德国科隆市中心区。

  此外,还有很多将历史价值较高的工业建筑、政府建筑、名人住宅改造成博物馆的例子。

  原工业建筑再生的四种命运

  在欧美建筑再生的实践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原工业建筑的再生。对待原工业建筑,完全将其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显然是不现实的。相反,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具备新的功能,并加以利用,这才能使其生命力更加长久。

  工业建筑再生的命运主要有四种。

  一是成为文化类建筑,如博物馆、展览馆、艺术中心、学校、画廊、艺术工作坊等。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每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都有艺术家的聚集地,而“Loft”则成为这些聚集地的典型风格。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苏州河岸边仓库,就属于这一类型。

  二是变身商业类建筑,如商场、电影院、综合型功能建筑。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女王港商业建筑就是由仓库改建的。

  三是转为办公类建筑。一些原本是蓝领工人工作的宏大厂房,被改造为白领云集的写字楼。其中最著名的是1988年雀巢公司对法国巴黎郊区麦涅巧克力工厂的改造。为了保留这一19世纪工业遗产的神韵,该改造工程耗资80亿法郎,有60多家工程公司参与,最终既让这座工业圣殿的辉煌再现,又为雀巢公司的1700名员工提供了办公空间。

  四是用作居住类建筑。一开始,工业建筑改造成的城市阁楼只是穷人阶层无奈的选择,如今却成了中产阶级时髦的生活方式,并且风行全球,很多厂房被改造成公寓式楼房,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格雷夫住宅,就是由家具仓库改建而成。

  维也纳煤气储罐变成公寓

维也纳4个并列的巨型煤气储罐,被构思精巧地改成了公寓。

  《世界建筑》杂志2002年第12期,刊登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邓雪娴教授的《变废为宝——旧建筑的开发利用》一文。该文介绍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煤气储罐的再生过程。

  从维也纳市区到机场的途中,远远就能看到4个巨型砖砌外墙的煤气储罐,每个直径60米,覆盖着金属结构的圆顶。这些储罐建于19世纪末奥匈帝国时期,本是用来储存供维也纳市区使用的煤气。这4个巨罐,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目睹了奥匈帝国、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纳粹德国、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第二共和国五个“朝代”。1985年后,维也纳市区全面改用液化石油气,这些巨大的煤气储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城市的扩展,原来的郊区变成新城区,这4个煤气储罐被改建为大型多功能综合体,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标性建筑。4个储罐的改造工程设计,分别由奥地利和法国的著名设计师和设计工作室负责,改建后的4个储罐的上部,成为600多套公寓,底座几层为商业、娱乐区域和办公用房,一条购物街将4个罐连接起来,地下为多层车库和商业库房等,其中一个罐子的底座建为可供3000人活动的多功能厅。最终,改建后的4个罐子,仅仅地上部分的建筑面积就达94万平方米。

  德国科隆市的建筑则再生为文物。科隆位于莱茵河畔,是德国西部的经济中心。二战后期,科隆作为德国齐格菲防线背后的重要战略支点,遭到美英空军的狂轰滥炸,几乎被夷为平地。同济大学办的《时代建筑》杂志2001年第4期,刊登了该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露易教授《历史建筑的再生》一文。该文介绍,建筑设计师在修复位于科隆市中心的空袭中幸存的中世纪大厅时,在一侧新建了接待厅,被炸弹冲击波震碎的彩色玻璃窗的碎片,被嵌入了新大厅的玻璃窗上,这个大厅又与一旁的圣·阿尔班小教堂相连。小教堂部分保留了战后的废墟状态,以保持人们对战争的记忆。

  瑞士苏黎世传统工业区形成于18世纪末,其改造方案于2001年由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出台。该工业区中的一个造船厂,现已改造成一个剧场、一个电影放映场、一个具有另类气氛的酒吧,空旷的大厅则用来展览前卫艺术。但是,它的结构和外墙装饰风格基本不变,只是增加了一些公共建筑的配套设施(厕所、坡道、疏散楼梯等)。工业区内的一个锅炉房,由于内部空间高大,则通过钢结构加层并划分空间,改造成一所风格独特的建筑学校。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上一篇:利反对派将悬赏167万美元捉拿卡扎菲.利反对派将悬赏167万美元捉
下一篇:俄官员称朝俄首脑会晤.俄官员称朝俄首脑会晤或谈苏联时期债务问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