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架构须有基础
何以当年的默契是如此之重要呢?第一此默契形成的过程,就是双方认识到彼此对“中国”的内容有差异,而且最终达成妥协的过程;第二此默契的妥协得利于彼此可以暂时“搁置争议”。1992年两岸两会所获得的默契,其实是建立在双重模糊的政治智慧之上:第一层是对“中国”的内容的模糊,当然也留下了在国际外交领域斗争的空间;第二层是对两岸主权的模糊,从而使得两岸得搁置争议,造成现今的和平。
国民党承认了“九二共识”,所以在法理就没有“中共威胁台湾的主权的问题”,因为两岸暂时搁置争议,所以两岸的经贸交流、活路外交才能行得通,国民党当然并不满意现状,所以在不破坏“默契”下,进一步发挥“台湾的主体性”,创造“默契”利益的最大化。而民进党的政纲,则是欲打破、推翻“默契”的前题下、来构建台海的和平,巩固台湾的安全,当然是缘木求鱼,且有后祸。
蔡英文说现在的格局和1992年“情况已经很不一样了,也就是必须超越历史的框架,用更前瞻的视野建构可长可久的互动架构。”如果这是在对北京喊话,那么民进党就必须严肃、认真的想一想,现在的大陆和当年的大陆,现在的台湾与当时台湾,以“默契”基础建立的互动架构,才有可能超越历史的框架,才有可能可长可久。(作者为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