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11年8月13日刊封面图片
腾讯财经讯 《经济学人》2011年8月13日刊发表封面文章《无政府主义的英国》,现全文摘要如下:
暴乱8月6日在伦敦托特纳姆区爆发,随后很快在曼彻斯特、伯明翰以及其他城市蔓延开来。大部分的英国人除了感受到羞愧以外,还非常纳闷。素以守法著称的大多数英国人发现他们的同胞放肆地点燃汽车和建筑物、抢劫商店或袭击消防和救护人员。严谨的社会秩序不过是件外衣,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制造混乱,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缺乏内在道德约束的时候,外在约束作用十分有限。
在全球其他国家的眼里,伦敦无疑是一个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的社会,至少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相比是如此。这个一派和平的印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打破,托特纳姆区也曾发生过暴乱。然而,这次暴乱的复杂性远超过从前。
道德的隐忧
这一周的暴乱继承了以往的一些共同特点:抢劫、纵火和攻击警察,但闹事者跨越不同的地方、种族、年龄和性别。和上世纪80年代不一样的是,种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一个出现在法庭上的是一位31岁的教师助理,留给政客们寻找理由的空间。
对于左翼分子来说,暴乱的真实原因是政府财政开支削减。这种说法是基于“撒切尔削减”和上世纪80年代暴乱的肤浅结论。如果英国政府更加慷慨,就有可能解决本周的暴乱背后深层的争端。只是政府缺乏这么做的动机。和上世纪80年代英国暴乱不一样的是,1992年洛杉矶和2005年法国的暴乱没有明显的政治或种族特征。而且,由于政府开支并未大幅度削减,这个解释并不成立。
对于右翼分子来说,他们单纯地认为这次的暴乱是一种犯罪行为。进一步原谅匪徒更是错上加错。显然,英国有一部分年轻人认为他们和国家的未来没有关系。如果年轻人拥有稳定的是非判断、关注他们的工作和教育前景或是廉耻心,都不会如此不思后果的横行。英国需要去了解年轻人行为的深层原因。
仅仅关闭一个本地青年俱乐部并不会带来暴乱的后果。也许是和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以及家庭结构有关。科技也是促成暴乱的原因之一,比如手机是号召暴民的方式之一。数字通信在阿拉伯春天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只是在英国的作用是可怕而非振奋人心。如果科技是一个核心因素,如英国暴乱的场面也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演。另一方面,英国特有的因素可能是产生暴乱的原因。不平等和欧洲式的宽松环境促生了人们的愤怒和大胆。无论如何,英国少数年轻人存在道德隐忧,只是数量不足以恐吓到整个国家。
狭窄的蓝线
政客们无疑会想方设法以所有可能方式应对未来几周的形式。创造就业和福利计划是解决方案之一。短期内的焦点在于英国警察。特别是在暴乱开始的前几天,英国警方似乎无力应对。在伦敦托特纳姆区警方的致命射杀成为了导火索,使得形势更加雪上加霜。但是随着暴力的蔓延,民众对伦敦警方的指责在于其过于软弱。伦敦警方人数短缺,警察不愿意或者不能够放置暴徒的抢劫。如果有足够的警力和更好的战术,英国警察会表现得更好。大部分人呼吁警方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不仅认为使用橡皮子弹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支持使用真枪实弹。也有观点认为应该强制实施宵禁和动用军队,幸好该建议没有被采纳。
严厉的应对措施有违于英国公民向往的开放、自由的环境。另一方面人们也质疑英国未来能否达到公民心中的期望。英国社会在经济和道德上出现深层次的问题。此外,暴乱让英国动荡的经济雪上加霜。对于在暴乱中房屋和商店被毁的居民来说,他们无疑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安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