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一个伟大的媒介
如果要评选今年以来复旦大学的最热词,大概非“空调”莫属。
上半年,天气渐热,而复旦校园内的绝大部分寝室和教室都没有空调,复旦学生便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吐槽”(吐槽一词是指日本漫才里的一个角色,日本漫才类似于中国的相声。在网络上,吐槽多表示揶揄、拆台、抱怨,偶尔会有一些谩骂。——记者注)。
每出现一种调侃的网络文体,学生们都与时俱进,活学活用。打油诗、藏头诗、“蓝精灵体”、“TVB体”等等,都被改编成了与空调有关的段子。经过转发,不少语句在同学之间耳熟能详,并在网络上走红。
7月2日的复旦大学本专科生毕业典礼上,体育馆的大屏幕首次以微博墙的方式直播毕业生们的留言。其中一条留言引起全场大笑:“杨校长,早点装空调啊,虽然我毕业了,但是我爱师妹啊……”
由于上海的另一所知名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寝室装有空调,于是在高校开始宣传招生时,冒出了这样的段子:
复旦:我交通便利!娱乐餐饮购物一条龙!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我书院高仿霍格沃兹!随处可见文史牛人!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我教学楼最高端!住宿限制最宽裕!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我男女比例最均衡!校园文化最宜恋爱!交大:我有空调。
复旦急血攻心昏倒。交大:看,热晕。
伴随着段子的层出不穷,变化也在校园里悄然发生着。
9月6日,所有复旦学生的邮箱里多了一份标题为《关于空调租赁招标会学生代表候选人的报名通知》的文件,从学生当中招募代表参与评标,通过招投标确定承接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宿舍空调租赁业务的企业。
空调租赁招标的开始,也意味着各宿舍楼和教学楼的电力扩容、线路改造等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空调终于要装上了。从不能装空调到能装空调,从能自费装空调到可以租赁空调,在嬉笑怒骂中,复旦学生们的网络“空调战”似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网络是一个伟大的媒介。”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伍伶飞说。他是64个报名参加评标的学生中的一个。在9月20日的随机抽签中,他被抽中,成为空调租赁招标会的33名学生之一。他说,“这是关系到自己和大家切身利益的事情,我觉得应该发出学生们的声音。”
装空调是件罕事,岂是人人能装的
对于复旦大学来说,让全校近3万名学生都能用上空调,并不是件容易事。
困难的不是安装空调本身,而是电力扩容和线路的改造。
从2010年年底开始,复旦大学已将学生公寓和教室的空调安装工作纳入校园建设规划,并花了半年时间完成项目论证和预算编制工作。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完成这四类改造项目,最快的需一个月,最长的约一年以上。
学校几大校区的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的建造年份不同,只有新建的张江、江湾校区和较新的邯郸校区北区、枫林校区护理学院院区的电力容量和供电线路齐备,达到了安装空调的标准。其余的校区因年代较久,均需进行线路改造或电力扩容,其中,有的只需楼内扩容,有的需要校内改造电气线路,有的甚至需要向供电局申请改造变配电站。
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公寓,学生们早就可以通过正常的申请程序,自费购买和安装空调。在能够装空调的几个公寓片区内,根据校方5月的排查,北区有31%、江湾校区有21%、张江校区有53%的房间由学生自行安装了空调。
因此,在校本部的邯郸校区,唯一有条件装空调的北区成了东区和南区学生的调侃对象,被称为“北区有空调,绝世而独立”。